当前位置: 基础地质

河南平原第四纪地质演化与环境变迁:兼论黄河发育演化与再造

作者: 李满洲,李广坤,李玉信,金聚忠,刘书丹

出版社:地质出版社

分类:基础地质分库

关键词:第四纪地质,地质演化,研究,河南省

开本:787×1092 1/16开页数:334

ISBN:9787116086715_11出版日期:2013-12

浏览量:

定价:78.00元优惠价:23.4元




温馨提示:电子书不支持退换货,购买后仅支持在线阅读!
  • 内容简介
  • 累计评论
  • 成交记录

本书系河南省国土资源厅科技攻关项目“河南平原第四纪地质演化与环境变迁研究”的成果总结。笔者以钻孔沉积物的古地磁、孢粉、重矿物、可溶岩、氧化物、热释光、14C、氢氧同位素测试以及脊椎动物、微体化石和环境考古学资料为依据,结合河南平原周边乃至东亚黄土-古土壤序列、深海沉积物和冰心氧同位素(δ18O)阶段等区域性研究成果,厘定了河南平原第四纪地层的下限和各个内分的界限,完善了第四系标准剖面和综合地层年表;系统编制了第四纪各时段岩相古地理图,揭示了河南平原第四纪沉积环境、沉积模式及其古地理环境变迁的特征;建立了河南平原第四纪古气候古环境演变的序列;论证了黄河、淮河发育演化的历史和过程;阐述了河南平原第四系地下含水岩组建造的背景和空间结构,分析了第四系地下水循环演化与可更新能力,审视了人类干预第四系地下水环境的历程与现状,预测了人类活动、气候变化对河南平原第四系地下水环境演变的影响。最后,作者基于黄河流域第四纪地质演化研究,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出了黄河治理与再造战略构想,并对战略构想的立论基础及其第四纪地质演化依据等进行了分析与论证。,本书可供从事第四纪地质地貌、自然地理、环境工程、水文水资源等专业的科研人员和高等院校有关专业的教师、学生阅读,也可供国土规划、环境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质灾害勘查与设计等部门工程技术人员及政府管理人员参考。

目录
前言
0 综述
0.1 自然地理及以往第四纪研究工作概况
0.1.1 自然地理概况
0.1.2 以往第四纪研究工作概况
0.2 本次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认识
0.2.1 重新厘定了河南平原第四纪地层的下限和各个内分的界限
0.2.2 进一步开展了区域上第四纪地层的划分与对比
0.2.3 粗分了新近纪末期以来13次气候冷暖、干湿波动的变化
0.2.4 阐述了河南平原第四纪沉积环境、沉积模式及其古地理环境变迁的特征
0.2.5 论证了黄、淮河发育演化的历史和过程
0.2.6 分析了新构造运动的特征及其对河南平原第四纪地层发育和展布的控制影响
0.2.7 开展了未来40~50a区域气候环境演变的预测研究
0.2.8 建立了河南平原第四系浅层地下水循环的模式,评价了第四系地下水可更新能力
0.2.9 预测了人类活动、气候变化对河南平原第四系地下水环境演变的影响
0.2.10 开展了黄河治理与再造战略的初步研究
第一篇 河南平原第四纪沉积物特征与沉积圈演化的过程
1 河南平原第四纪沉积圈物质特征
1.1 前第四纪地层及沉积物特征
1.1.1 太古宇(Ar)
1.1.2 元古宇(Pt)
1.1.3 古生界(Pz)
1.1.4 中生界(Mz)
1.1.5 新生界(Cz)
1.2 河南平原第四纪沉积圈及物质特征
1.2.1 沉积物的颜色特征
1.2.2 特殊沉积物的特征
1.2.3 沉积韵律与沉积旋回特征
2 河南平原第四纪地层划分及依据
2.1 第四纪地层划分的原则
2.2 河南平原第四纪下限的确定
2.2.1 国内外第四纪下限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2.2.2 河南平原第四纪下限确定的依据及对比
2.3 河南平原第四纪更新世内分依据及划分对比
2.3.1 国内外第四纪更新世内分研究历史与现状
2.3.2 河南平原第四纪更新世内分依据及划分对比
2.3.3 河南平原第四纪更新世内分的结果
2.4 河南平原第四纪全新世内分及依据
2.4.1 国内外全新世内分研究历史与现状
2.4.2 河南平原第四纪全新世内分依据与内分结果
3 河南平原第四纪地层沉积演化过程与空间分布特征
3.1 第四纪地层分区
3.1.1 山前第四纪地层区(Ⅰ区)
3.1.2 平原第四纪地层区(Ⅱ区)
3.2 第四系泥河湾阶(Qp1)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3.2.1 山前地层区(Ⅰ)
3.2.2 平原地层区(Ⅱ)
3.3 第四系周口店阶(Qp2)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3.3.1 山前地层区(Ⅰ)
3.3.2 平原地层区(Ⅱ)
3.4 第四系萨拉乌苏阶(Qp3)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3.4.1 山前地层区(Ⅰ)
3.4.2 平原地层区(Ⅱ)
3.5 第四系全新统(Qh)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3.5.1 山前地层区(Ⅰ)
3.5.2 平原地层区(Ⅱ)
3.6 区域第四纪地层的对比
第二篇 河南平原第四纪地貌圈演化特征与古地理环境的变迁
4 河南平原第四纪地貌演化——基底地质构造特征
4.1 第四纪地貌演化的基底构造特征
4.1.1 华北地台
4.1.2 秦岭地槽
4.2 第四纪地貌演化的新构造运动特征
4.2.1 新构造运动的形式
4.2.2 新构造运动的特征
4.2.3 新构造运动的分期
5 河南平原第四纪地貌演化——沉积环境与沉积模式
5.1 冰碛-冰水相沉积环境与沉积模式
5.1.1 冰碛物沉积模式
5.1.2 冰水扇沉积模式
5.2 冲积-洪积相沉积环境与沉积模式
5.2.1 冲积-洪积扇沉积模式
5.2.2 扇缘洼地沉积模式
5.3 冲积相沉积环境与沉积模式
5.3.1 冲积扇沉积模式
5.3.2 河道带沉积模式
5.3.3 河间带沉积模式
5.3.4 河间洼地沉积模式
5.4 风积相堆积环境与堆积模式
5.5 冲积-湖积相沉积环境与沉积模式
5.5.1 湖相沉积模式
5.5.2 沼泽相沉积模式
5.5.3 河口三角洲相沉积模式
6 河南平原第四纪岩相古地理环境与变迁
6.1 泥河湾期早期岩相古地理环境
6.2 泥河湾期中期岩相古地理环境
6.3 泥河湾期晚期岩相古地理环境
6.4 周口店期早期岩相古地理环境
6.5 周口店期晚期岩相古地理环境
6.6 萨拉乌苏期早期岩相古地理环境
6.7 萨拉乌苏期晚期岩相古地理环境
6.8 全新世时期岩相古地理环境
6.9 河南平原及其周边现今地理地貌环境及特征
6.9.1 侵蚀-剥蚀山地丘陵地貌(Ⅰ)
6.9.2 侵蚀-堆积台地地貌(Ⅱ)
6.9.3 侵蚀-剥蚀平原地貌(Ⅲ)
6.9.4 冲积-洪积平原地貌(Ⅳ)
6.9.5 冲积平原地貌(V)
第三篇 河南平原第四纪气候圈变化特征与古气候环境的演变
7 河南平原第四纪气候环境变化与地质记录特征
7.1 孢粉及其组合变化特征与古气候环境
7.1.1 第1孢粉组合带
7.1.2 第2,3,4孢粉组合带
7.1.3 第5,6孢粉组合带
7.1.4 第7,8,9,10孢粉组合带
7.1.5 第11,12,13孢粉组合带
7.2 脊椎动物迁徙演化特征与古气候环境
7.3 微体生物演化分布特征与古气候环境
7.3.1 介形虫分布特征与古气候环境
7.3.2 软体动物分布特征与古气候环境
7.3.3 轮藻化石分布特征与古气候环境
7.4 重矿物分布特征与古气候环境
7.5 氧化物变化特征与古气候环境
7.6 可溶盐变化特征与古气候环境
7.7 碳酸钙变化特征与古气候环境
7.8 考古发现与古气候环境
7.8.1 黄河中下游地区更新世晚期以来考古发现与气候环境
7.8.2 黄河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与气候环境
7.8.3 河南20世纪考古发现与古气候环境
7.8.4 史料研究与全新世气候环境
8 河南平原第四纪典型寒冷阶段与冰期地质特征
8.1 第四纪冰川地质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8.2 河南平原典型寒冷阶段及冰期地质特征
9 河南平原第四纪古气候古环境总体演变的特征
9.1 上新世(N2)末温暖偏湿气候环境
9.2 更新世泥河湾期(Qp1)冷—暖—冷交替气候环境
9.3 更新世周口店期(Qp2)暖—冷交替气候环境
9.4 更新世萨拉乌苏期(Qp3)暖—冷交替气候环境
9.5 全新世(Qh)冰后期寒温—温暖—温凉交替气候环境
9.6 河南平原周边地区第四纪气候环境特征及对比
9.6.1 黄土高原与鄂尔多斯高原第四纪气候环境的特征
9.6.2 华北平原几地区第四纪气候环境的特征
9.6.3 苏北徐海平原第四纪气候环境的特征
10 河南平原未来若干年气候环境的演变
10.1 区域气候变化的驱动力因素及周期分析
10.1.1 自然驱动力因素及周期分析
10.1.2 人类活动驱动力因素分析
10.2 河南平原未来若干年区域气候环境的演变
10.2.1 自然驱动力因素影响下未来若干年气候环境的演变
10.2.2 人类驱动力因素影响下未来若干年气候环境的演变
10.2.3 河南平原未来若干年气候环境演变的初步分析
第四篇 黄、淮河发育演化与河南平原第四系水圈的演变
11 黄、淮河发育演化的地质历史与过程
11.1 黄河发育演化的地质历史与过程
11.1.1 关于黄河东段发育演化的地质历史与过程
11.1.2 关于黄河整体发育演化的地质历史与过程
11.2 淮河发育演化的地质历史与过程
12 河南平原第四系水圈演变与地下含水岩组空间结构及其建造特征
12.1 河南平原第四系水圈演变概况
12.1.1 黄河发育演化与河南平原第四系水圈的演变
12.1.2 淮河发育演化与河南平原第四系水圈的演变
12.2 河南平原第四系地下含水岩组空间结构及其建造特征
12.2.1 河南平原第四系地下水储水地层与控水构造
12.2.2 河南平原第四系含水岩组空间结构及其建造特征
12.2.3 河南平原第四系含水岩组水文地质特征
12.3 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对河南平原第四系地下水圈演变的影响及其预测研究
12.3.1 人类活动干预第四系地下水圈的历史与现状
12.3.2 未来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地下水圈演变的预测及评价
12.3.3 基于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的地下水圈管控思路与策略
13 关于黄河治理战略构想及其第四纪地质演化的论据
13.1 历代治黄思想简述与局限性分析
13.1.1 历代治黄思想简析与初步分期评述
13.1.2 历代治黄思想存在的局限性分析
13.2 关于黄河治理与再造的战略思考与规划构想
13.2.1 黄河治理与再造战略构想的治黄思路和立论基础
13.2.2 关于黄河治理与再造的战略构想及其工程规划
13.3 黄河治理与再造构想的第四纪地质演化的依据
13.4 黄河治理与再造战略构想的利弊分析
13.4.1 切中关键环节和要害问题,实现“治黄与治原”的双赢
13.4.2 寓“调水于治黄”之中,达“供水与生态”多目的
13.4.3 上下游相机调度与优化处置,大幅提高区域性防灾减灾能力
13.4.4 河道得以规顺与缩窄,促进航运和临黄地区“三化”的发展
13.4.5 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社会和自然环境条件支持,构想方案易于落地
13.5 当前黄河问题研究的第四纪地质工作思路与建议
13.5.1 加强黄河“三原”形成演化及其耦合研究,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地质工程治黄的思路
13.5.2 加强黄河“三原”形成演化的古营力古环境研究,揭示不同内外地质营力作用下黄河物流能流通量的变化及其驱动力作用的机制,进一步深化和指导地质工程治黄的实践
参考文献
显示更多

暂无评论
评论内容:
提交取消
开始评论
购买用户 商品名称 购买数量 购买时间
  • 相关图书

三清山花岗岩地貌特征及成因

作者:赵汀

出版社:地质出版社

开本: 787×1092 1/16开  页数:100

¥30.00

层序地层学理论与实践

作者:陈洪德

出版社:地质出版社

开本: 889×1194 1/16开  页数:400

¥180.00

胶东石英脉型和蚀变岩型金矿关...

作者:严育通

出版社:地质出版社

开本: 787×1092 1/16开  页数:120

¥25.00

地质科技进步对社会经济发展的...

作者:汪安佑

出版社:地质出版社

开本: 787×1092 1/16开  页数:156

¥28.00

友情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京ICP备1302094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929号
×

自然资源图书馆 企业服务试用申请

×

联系我们

平台承办单位:中国大地出版社有限公司、地质出版社有限公司

平台负责单位:中地数媒(北京)科技文化有限责任公司

网站维护电话:(010)21743566-8028

网站维护邮箱:zdsmcpyf@163.com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丰台北路18号院恒泰广场-A座

如果您发现网站有内容不能阅读或者其他错误,请通过上述网站维护邮箱或电话及时告知我们。感谢您对我部网站的支持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