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基础地质

旅游地学基础

作者: 曲景慧,杨昳,刘晓光

出版社:地质出版社

分类:旅游地质

关键词:旅游地学,基本知识

开本:787×1092 1/16开页数:236

ISBN:9787116099005_11出版日期:2016-08

浏览量:

定价:58.00元优惠价:17.4元




温馨提示:电子书不支持退换货,购买后仅支持在线阅读!
  • 内容简介
  • 累计评论
  • 成交记录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旅游地学内涵与概念体系
一、旅游地学的基本概念
(一)旅游地学的基本内涵
(二)旅游地学的概念及其形成
1.旅游地学的含义
2.旅游地理学的含义
3.旅游地质学的含义
二、旅游地学的概念体系
(一)基础旅游学及其学科组成
(二)旅游地质学及其学科组成
(三)旅游地理学及其学科组成
(四)旅游生物学及其学科组成
(五)旅游气候与气象学及其学科组成
(六)其他相关学科的旅游地学内涵
第二节 旅游地学的研究内容
一、旅游者的地域分布、地理位移特征
(一)地域分布特征
(二)地理位移方位与趋势特征
(三)地理位移方式
二、旅游资源研究
(一)旅游资源调查与登录
(二)旅游资源分类与资源景观评价利用
(三)旅游资源景观演化周期与特征
(四)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三、旅游区形态结构与布局
(一)形态结构类型与特征
1.旅游区形态结构类型
2.旅游区的特征
(二)旅游区单层次布局与特征
(三)旅游区多层次布局与特征
(四)平面布局与立体布局及其特征
1.分叉式山岳景区布局模式
2.环式山岳景区布局模式
3.综合式山岳景区布局模式
(五)综合布局特征
四、旅游开发规划和旅游区建设
(一)旅游开发
(二)旅游规划
(三)旅游区建设
五、旅游区划
(一)旅游区划的含义、目的与任务
1.旅游区划的含义
2.旅游区划的目的
3.旅游区划的任务
(二)旅游区划原则、依据与划分方法
1.旅游区划原则
2.旅游区划依据和划分方法
(三)旅游区划层次与等级
第三节 旅游地学的发展历史
一、中国旅游地学的研究历史
(一)中国旅游地学的孕育阶段(1978~1985)
(二)中国旅游地学的创立阶段(1986~1988)
(三)中国旅游地学的发展阶段(1989~至今)
二、国外旅游地学的研究历史
第二章 旅游地学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旅游地学基础
一、旅游主体
(一)可自由支配收入
(二)闲暇时间
(三)其他影响因素
二、旅游客体
三、旅游媒介
四、旅游经济研究
五、旅游心理研究
六、旅游活动六要素研究
七、旅游规划与开发研究
第二节 地理学基础
一、地貌
(一)基本地貌
1.山地
2.平原
3.高原
4.盆地
5.丘陵
(二)其他地貌
1.海洋
2.河流
3.湖泊
4.泉
5.瀑布
二、气候气象特征及其活动规律
三、生物种类与分布特征
(一)地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光照条件
2.热量带
3.海陆位置
4.海拔变化
(二)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
1.生物的指示作用
2.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其他作用
四、地理分区
(一)依据自然条件划分
1.气候带
2.植被类型
3.地理位置
4.地形
(二)依据人文条件划分
1.行政区划
2.文化
3.语言
4.种族和民族
5.宗教
第三节 地质学基础
一、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
(一)地壳运动
(二)地质构造
1.水平构造
2.倾斜构造
3.褶皱
4.断裂
二、地质作用
(一)内动力地质作用
(二)外动力地质作用
1.风化作用
2.剥蚀作用
3.搬运作用
4.沉积作用
5.固结成岩作用
三、岩石类型
1.岩浆岩
2.沉积岩
3.变质岩
四、地质历史发展
五、大地构造对地貌与环境的影响
第四节 其他相关学科基础
一、美学基础知识
二、建筑学基础知识
第三章 旅游地学资源的分类特征、属性及形成机理
第一节 旅游地学资源分类方案简介
一、基本属性分类
(一)自然旅游地学资源
(二)人文旅游地学资源
(三)其他旅游地学资源
二、自然成因分类
(一)自然遗迹
(二)人类文化遗址
(三)地质遗迹
1.地层剖面
2.古生物化石
三、基于自然遗产的地景分类
(一)自然面貌
(二)自然保护区
(三)自然地带
四、基于地质景观的综合分类
第二节 旅游地学资源的一般属性
一、区域分异特征
二、景观组合特征
三、相似展布特征
四、潜在待开发特性
五、时令变换特征
六、性质变异特征
第三节 旅游地学资源的特殊属性
一、不可移置特征
二、周期演化特征
三、随机变化特征
四、文化特征
五、传承特征及不可再生性
六、时代特征
第四节 中国旅游资源的地学特征
一、东西分异特征
二、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结合的特征
三、名山佳园情景交融与景观组团特征
四、凝聚世界文化的中外融合特征
五、调控明显季节变化的特征
第五节 旅游地学资源的形成机理
一、自然景观形成的地学环境
(一)岩石圈环境
1.岩浆岩
2.沉积岩
3.变质岩
(二)水圈环境
(三)大气圈环境
(四)生物圈环境
二、地质作用造景机理
(一)地质作用及其能量
(二)内动力地质造景机理
1.地壳运动造景机理
2.岩浆活动造景机理
3.地震造景机理
4.变质作用造景机理
(三)外动力地质作用造景机理
1.风化作用造景特征
2.侵蚀、剥蚀造景特征
3.搬运作用、堆积作用造景机理
三、岩石地貌景观形成机理
(一)沉积岩地貌景观
1.(砾)岩地貌景观
2.碳酸盐岩地貌景观
(二)岩浆岩地貌景观
1.花岗岩地貌景观
2.熔岩地貌景观
(三)变质岩地貌景观
(四)矿物岩石地学景观
1.宝玉石、观赏石景观
2.生物化石景观
第四章 自然旅游资源的成因类型及地学属性
第一节 岩石圈旅游资源
一、岩石圈旅游资源的地学属性
二、地质旅游资源
(一)内动力作用旅游景观
1.构造形迹旅游景观
2.岩浆侵入与火山活动景观
3.地震遗迹与地壳形变景观
(二)外动力地质作用旅游景观
1.古冰川遗迹旅游景观
2.古河流遗迹旅游景观
3.古湖泊遗迹旅游景观
4.古海蚀崖与古海积沙堤遗迹景观
(三)矿产地质旅游景观
三、地貌旅游资源
(一)剥蚀构造地貌景观
(二)构造剥蚀地貌景观
(三)剥蚀地貌景观
(四)堆积地貌景观
四、洞穴旅游资源
第二节 水圈旅游资源
一、水圈旅游资源的地学属性
(一)水体是自然环境重要的构景要素之一
(二)水体是影响其他自然环境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三)水体是具有普遍参与性的自然旅游资源
二、海洋旅游资源
(一)概述
(二)中国滨海旅游资源
三、河流旅游资源
(一)概述
(二)河流的类型
(三)河流的水文特征
1.水位、流量大小及其季节变化
2.汛期及长短
3.含沙量大小
4.水能蕴藏量
(四)河流水系特征
1.河流流向
2.河流流程
3.水系形态
4.流域面积
5.河道状况
6.河网密度
(五)中国主要河流旅游资源
1.长江
2.黄河
3.珠江
4.黑龙江
四、湖泊旅游资源
(一)概述
(二)湖泊的分类
1.构造湖
2.火山口湖
3.堰塞湖
4.岩溶湖
5.冰川湖
6.风成湖
7.河成湖
8.海成湖
9.人工湖
(三)中国主要的湖泊
1.天山天池
2.西湖
3.太湖
4.星湖
5.滇池
6.洱海
五、瀑布旅游资源
(一)概述
(二)中国著名的瀑布
六、冰川与冰原旅游资源
(一)概述
(二)中国主要的冰川旅游资源
1.普若岗日冰川
2.玉龙雪山
七、地下水旅游资源
(一)概述
(二)中国著名的地下水旅游资源
1.华清池
2.从化温泉
3.济南泉城
第三节 生物圈旅游资源
一、生物圈旅游资源的地学属性
(一)生物旅游资源对地理环境具有指示作用
(二)生物旅游资源具有季节性
(三)生物旅游资源具有再生性
(四)生物旅游资源具有脆弱性
二、植物旅游资源
(一)森林与草原
1.森林
2.草原
(二)观赏植物
(三)奇特植物
(四)珍稀植物
(五)风韵植物
(六)古树名木
三、动物旅游资源
(一)观赏动物
1.观形动物
2.观色动物
3.观态动物
4.听声动物
(二)迁徙动物
1.迁飞动物
2.迁移动物
3.洄游动物
(三)珍稀动物
第四节 大气圈旅游资源
一、大气圈旅游资源的地学属性
(一)地域性
(二)季节性
(三)瞬变性
(四)组合性
二、气象旅游资源
(一)云海
(二)雾与雾凇
(三)冰、雪
(四)日出与晚霞
(五)烟雨
(六)蜃景
(七)佛光
(八)极光
三、气候旅游资源
(一)避暑气候
(二)避寒气候
(三)阳光资源
第五节 宇宙旅游资源
一、宇宙旅游资源的地学属性
(一)宇宙概述
(二)太阳
(三)地球
二、太空旅游资源
三、星体旅游资源
四、天文旅游资源
(一)天体观测
(二)日食、月食
(三)极昼和极夜现象
(四)潮汐
(五)月色
五、流星、陨石旅游资源
(一)流星
(二)陨石
第五章 人文旅游资源的地学属性与特征
第一节 史前时代人文旅游资源特征
一、更新世文化遗存旅游资源及其地学性质
二、全新世文化遗存旅游资源及其地学性质
三、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及其地学特征
(一)概况
(二)文化层的时期划分
(三)新石器时代的陶器遗存旅游资源及其地学特征
1.新石器时代早(距今约10000~7000a)
2.新石器时代中(距今7000~5000a)
3.新石器时代晚(距今5000~4000a)
四、青铜器时代文化遗存及其地学特征
第二节 中国古建筑与古工程地学特征
一、木石建筑
(一)木石建筑概述
(二)木石建筑的地学特征
1.建筑布局
2.建筑形式
(三)主要的木石建筑
1.宫殿
2.坛庙
3.古桥
二、园林建筑
(一)中国园林概况
(二)中国园林建筑的地学特征
1.依托自然山水,布局富有美感
2.植物配置,地域差异明显
3.环境和谐,讲究天人合一
(三)中国园林名园
1.颐和园
2.避暑山庄
3.拙政园
4.留园
三、古陵墓建筑
(一)概述
(二)陵墓形制的发展
1.方上形制——秦汉时期
2.以山为陵形制——隋唐时期
3.宝城宝顶形制——明清
(三)古陵墓建筑的地学特征
1.重视“山水风脉”
2.靠近京城
3.土层深厚
(四)主要的古陵墓
1.秦始皇陵
2.汉茂陵
3.唐乾陵
4.明十三陵
5.清东陵
6.清西陵
四、古代建筑工程
(一)长城
1.修筑历史
2.长城结构分析
3.长城的地学特征
(二)古代水利工程
1.灵渠
2.京杭大运河
3.都江堰
4.古代水利工程的地学特征
(三)古城址
1.格局
2.模式
3.选址
第三节 宗教文化的地学特征
一、道教文化及其地学特征
(一)人与自然融合,天人合一的生态保护观
(二)道教文化的生态保护观
(三)道教建筑的地学境界
二、佛教文化的世外仙境及其地学观
(一)佛教哲学及其地学内涵
1.宇宙生成论
2.知识论
3.人生论
(二)世外桃源与“超凡脱俗”及其地学意境
(三)佛教建筑选址的地学境界
三、基督教文化中的地学内涵
(一)基督教的创世观中的地学意境
(二)基督教的哲学观的地学内涵
(三)基督教建筑选址中的地学思维
四、伊斯兰教文化及其地学观
(一)含有地学内涵的哲学观
(二)尊崇地学环境的科学观、自然观
(三)伊斯兰教建筑选址中的地学思维
第四节 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地学内涵
一、民族风俗旅游资源的地学内涵
二、民居建筑风格及其地学特征
三、其他民俗与地学的内在联系
(一)饮食民俗与地学
(二)服饰民俗与地学
第六章 旅游地学景观的美感特征及审美原理
第一节 旅游地学景观的形态属性美
一、面状自然景观的综合美
二、带状自然景观的探索美
三、点状自然景观的奇异美
四、立体层次自然景观的期盼美
五、特殊自然景观的珍稀美
第二节 旅游地学景观的美感体验
一、视觉美感
(一)形象美
1.雄
2.险
3.幽
4.秀
5.奇
6.旷
7.野
(二)色彩美
(三)动态美
二、嗅觉美感
三、愉悦体感
四、精神享受
五、心理调节
第三节 旅游地学景观审美原理
一、山地景观审美
(一)高原景观审美
(二)丘陵景观审美
(三)名山景观审美
1.雄泰山
2.神黄山
3.险华山
4.秀峨眉
5.幽青城
二、水体景观审美
(一)湖泊景观审美
(二)河流景观审美
(三)海洋景观审美
(四)冰川、冰原景观审美
(五)其他水体景观审美
三、植物景观审美
(一)大体量植物景观审美
(二)小体量植物景观审美
(三)特殊植物景观审美
四、气象景观审美
(一)康体审美
(二)物候气象景观审美
(三)虹霓、佛光审美
五、天文景观审美
(一)日食、月食、日冕、日晕等
(二)早霞、晚霞、中秋月等
(三)潮汐、极光等
六、天人合一的人文景观审美
(一)天人交融的文化景观审美
(二)神话习俗的虚实相映审美
第七章 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区规划
第一节 自然旅游资源调查
一、区域旅游资源调查内容
(一)区域背景考察
1.区域地层发育和展布特征
2.地质构造类型、类型展布方位和发育特征
3.地层的岩石类型和横向分布规律
4.基岩出露与风化破坏特征
(二)地质景观调查
1.地质单体景观调查
2.地质构造景观调查
(三)地貌类型和发育特征调查
1.地理环境与地貌调查
2.岩石地貌类型调查
3.特色地貌发育阶段及其景观调查
(四)水文条件和水资源现状
1.区域水文发育特征
2.水体景观类型与展布特征
(五)生物与气象资源调查
1.生物群落和组合类型
2.区域气候气象条件
(六)区域旅游资源景观审美要素调查
1.景观审美要素与特色美学景观
2.景观审美要素测量与定性定位
二、区域旅游资源调查要求
(一)不同区域旅游资源调查
1.大区域旅游资源概略性调查
2.区域性旅游资源普查
3.路线景观的系统调查
4.区域主要景观点的详查
(二)资料整理归纳与分类
1.资料的分类
2.资料的归纳整理
3.资料的处理
第二节 旅游资源评价、开发与保护
一、旅游资源评价
(一)评价体系的建立
1.旅游资源评价的原则
2.旅游资源评价的内容
3.旅游资源评价的程序
(二)定性评价
1.卢云亭的“三三六”评价体系
2.黄辉实的六字七标准评价体系
3.一般体验性评价
4.美感质量评价
(三)定量评价
1.气候的适宜性评价
2.海水浴场评价
3.滑雪旅游资源的要素评价
(四)综合评价
1.观赏型旅游地评价
2.层次分析法
二、旅游资源开发
(一)开发程序
1.确定开发项目
2.进行可行性研究
3.制定旅游开发规划
4.具体实施项目及反馈
(二)开发导向
1.独特性导向
2.发展导向
3.效益导向
4.综合开发导向
(三)开发原则
三、旅游资源保护
(一)旅游地学资源的保护意义
(二)旅游地学资源的保护对策
第三节 旅游区规划
一、旅游区规划总体布局
(一)规划内容
(二)规划原则
1.协调性原则
2.便捷性原则
3.发展性原则
4.生态性原则
二、旅游区的功能区划分
(一)功能区
(二)功能区布局模式
第八章 国家级公园类旅游资源与遗迹保护规划
第一节 国家公园概念及其规划与保护
一、概念的提出
二、主要特征与意义
(一)国家公园的基本特征
(二)设立国家公园的意义
三、国家公园的概念与保护模式
(一)国家公园的概念
(二)国家公园的保护模式
1.保护对象从视觉景观保护走向生物多样性保护
2.保护方法从消极保护走向积极保护
3.保护力量从一方参与走向多方参与
4.保护空间从点状保护走向系统保护
四、国家公园经营管理
(一)美国
(二)澳大利亚
(三)加拿大
(四)英国
(五)新西兰
(六)德国
(七)日本
五、国家公园类别
(一)国家森林公园
(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四)国家生态示范区
(五)国家地质公园
六、规划与保护
第二节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规划与保护
一、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概念
二、分级与分类
三、自然与人文特征
1.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名胜资源类型多样,品位极高
2.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自然与文化的相互渗透和融合
3.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进行美学欣赏、科学研究、环境保护、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
四、规划与保护
第三节 国家级地质公园规划与保护
一、地质公园概念体系
二、地质公园分级分类
(一)地质公园的分级
1.根据科学价值划分
2.根据保护价值划分
3.根据空间展布面积划分
(二)地质公园的分类
1.根据地质过程遗迹分类
2.根据地质年代分类
3.根据地质遗迹的综合程度分类
三、地质公园功能
1.科学研究功能
2.参观游览功能
3.环境保护功能
四、地质公园规划
(一)总体规划原则
(二)总体规划布局
(三)地质遗迹景观保护规划
第四节 国家级森林公园规划与保护
一、森林公园概念与地学属性
(一)森林公园概念
(二)地学属性资源类型特征
1.地质资源
2.水文资源
3.生物资源
4.人文资源
5.天象资源
二、森林公园类型与功能特征
(一)类型特征
1.山岳型森林公园
2.江湖型森林公园
3.海岛型森林公园
4.沙漠绿洲型森林公园
5.火山型森林公园
6.冰川型森林公园
7.洞穴型森林公园
8.草原型森林公园
9.海滨型森林公园
10.温泉型森林公园
11.城郊园林型森林公园
(二)功能特征
1.提供游憩场所
2.进行生态保护
3.开展科研与科普教育
三、森林公园评价
(一)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评价
(二)森林公园区域环境质量评价体系
(三)森林公园旅游开发利用条件评价指标
(四)评价因子
四、森林公园规划
(一)总体规划原则
1.生态保护性原则
2.重点突出、留有余地原则
3.突出特色原则
4.近详远略,合理安排原则
(二)总体规划布局
1.森林旅游区
2.生产经营区
3.管理生活区
(三)主要规划内容
1.景观系统规划
2.游览系统规划
3.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4.旅游服务系统规划
5.保护工程规划
6.基础设施系统规划
7.环境保护规划
主要参考文献
编后记
显示更多

暂无评论
评论内容:
提交取消
开始评论
购买用户 商品名称 购买数量 购买时间
  • 相关图书

翡翠通论

作者:刘金山

出版社:地质出版社

开本: 889×1194 1/16开  页数:187

¥258.00

赌石:一种用智慧与心灵感悟自...

作者:潘建强

出版社:地质出版社

开本: 787mm×1092mm 1/16开  页数:294

¥198.00

宝石学基础

作者:刘瑞,张金英,秦宏宇

出版社:地质出版社

开本: 787×1092 1/16开  页数:238

¥28.80

本溪旅游地学景观赏析

作者:曲景慧,等

出版社:地质出版社

开本: 787×960 1/16开  页数:177

¥68.00

友情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京ICP备1302094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929号
×

自然资源图书馆 企业服务试用申请

×

联系我们

平台承办单位:中国大地出版社有限公司、地质出版社有限公司

平台负责单位:中地数媒(北京)科技文化有限责任公司

网站维护电话:(010)21743566-8028

网站维护邮箱:zdsmcpyf@163.com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丰台北路18号院恒泰广场-A座

如果您发现网站有内容不能阅读或者其他错误,请通过上述网站维护邮箱或电话及时告知我们。感谢您对我部网站的支持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