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基础地质

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中卷)

作者: 李廷栋,袁学诚,肖庆辉,黄宗理,叶天竺,等

出版社:地质出版社

分类:岩石

关键词:岩石圈,岩石结构,三维结构,中国

开本:787×1092 1/16开页数:825

ISBN:9787116084391_11出版日期:2013-12

浏览量:

定价:680.00元优惠价:204元




温馨提示:电子书不支持退换货,购买后仅支持在线阅读!
  • 内容简介
  • 累计评论
  • 成交记录

本书以地学断面资料为基础,开展了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多学科综合研究,总结了我国各区段内造山带、盆地和克拉通等构造单元岩石圈结构特征及相互间的时空联系,初步建立了岩石圈三维结构可视化模型。围绕“中国大陆岩石圈三维结构及其演化与动力学”这一主题,开展了综合研究和成果的集成,汇集编制了表达中国岩石圈结构和演化的系列图件;划分了中国大陆及其邻近海域岩石圈构造单元和岩石圈构造类型,总结了各岩石圈构造单元基本特点;论证了中国岩石圈地球物理场及地球化学场特征;探究了中国岩石圈物质结构及化学结构;进行了岩石圈三维结构的数值模拟,探讨了中国岩石圈的演化及动力学过程。,本书可供从事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的科研人员使用,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使用。

目录
前言
其他
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丛书
第三篇 中国岩石圈地球物理场特征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地球物理篇的内容介绍
第二节 地壳和地壳的地震勘探方法
第三节 地幔研究的地震学方法
一、地震层析
1.可以用来作成像研究的数据来源很多
2.采用地震波的类型不同
3.地震成像有限分辨率引起的平均效应
二、接受函数
三、各向异性
四、应力场
第四节 岩石圈研究的位场方法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中国及邻区岩石圈面波三维层析成像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地震面波频散层析成像原理及方法
一、面波频散层析成像基本原理
二、面波纯路径频散的反演计算
三、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反演
第三节 实际资料的处理及反演
第四节 三维S波速度层析成像
1.15~70km,见图3.2.4
2.85~200km深度,参见图3.2.5、图3.2.6
3.270~400km深度,参见图3.2.6
第五节 高分辨率成像的意义
1.地块速度特征
2.东亚巨型上地幔低速异常带
3.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的陆陆碰撞
4.岩石圈结构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中国大陆地壳上地幔地震体波成像
第一节 层析成像概述
一、成像方法
(一)走时反演成像的理论基础
(二)正则化方法
二、关于ACH方法
(一)反演方法
(二)存在问题及改进
(三)震源修正
第二节 中国西部的地壳上地幔地震体波成像
一、西藏定日-青海格尔木剖面的地震层析与岩石圈构造
(一)相对走时残差
(二)层析反演结果
二、新疆富蕴-库尔勒地区宽频地震探测资料的处理
(一)地震事件与使用事件的统计
(二)走时残余分析
(三)模型选择和对比分析
(四)反演结果的层析图像与分析
三、新疆叶城-西藏狮泉河的地震探测与岩石圈结构
(一)地质背景与工作概况
(二)地震层析反演
(三)西昆仑的航磁异常与地震层析的对比研究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中国西部转换波界面的速度结构
第一节 接收函数原理和发展
一、正反演
(一)等效源原理
(二)旋转归位处理
(三)正演
(四)反演
二、接收函数在复杂构造条件下的应用和复谱比模型
(一)复杂构造条件的应用
(二)复谱比模型
(三)接收函数发展趋势和非线性反演
第二节 接收函数方法所提供的中国西部转换波界面的速度结构
一、西藏定日-青海格尔木剖面的转换波界面与速度结构
二、新疆富蕴-库尔勒剖面接收函数的结果与天山的深部结构
1.接收函数分析
2.成像结果
3.结论与讨论
三、青海共和-玉树剖面接收函数结果与地壳上地幔结构
1.正演计算
2.反演拟合
3.接收函数处理结果的分析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中国西部岩石圈各向异性
第一节 各向异性研究方法的基本特征
一、用于计算S波分裂的震相
二、各向异性弹性对称系统
三、对称系统对分裂的影响
四、如何计算φ和dt
1.对于短周期或长周期适合的方法
2.仅对周期适用的方法
3.分裂与其他过程的区分
五、各向异性的成因
第二节 中国西部上地幔各向异性特征
1.沿缝合带和走滑断裂的上地幔各向异性特征
2.各向异性特征与上地幔低速体有关
3.地体东西的各向异性对比
参考文献
第六章 中国大陆岩石圈应力场与构造运动
第一节 资料及其分析处理方法
第二节 中国大陆及其周围地域的区域应力场特征
一、中国西部青藏高原及其周围地域区域应力场
二、从台湾、华南到南北地震带南段西部地区的区域应力场
三、华北地区应力场区域特征及其与华南地区应力场的边界
四、南北地震带的区域应力场特征
第三节 中国大陆区域应力场特征总结
第四节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中国地壳三维结构及其动力学型式
第一节 地震测深剖面资料处理与地壳基本数据采集
一、地震测深剖面
二、爆破地震测深资料处理
三、地壳基本数据采集
第二节 中国及邻区1°×1°地壳及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模型
1.中国大陆及邻区地壳厚度图编制
2.中国大陆地壳厚度变化趋势
3.中国大陆及邻区1°×1°地壳及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模型建立
4.中国大陆地壳vP速度结构基本特征
第三节 中国及邻区沉积体系与沉积层厚度
一、沉积层厚度数据来源与编图方法技术
二、中国及邻区沉积层厚度分布态势
三、中国大陆中新生代大型沉积盆地基本特征
第四节 中国大陆岩石圈地壳三维结构模型
1.地震测深解析思路
2.地震测深剖面数据分析与地壳速度分层
3.地壳三维结构模型
4.岩石圈地壳三维变形结构样式
第五节 中国大陆地壳三维结构-动力学型式
一、克拉通型地壳结构-动力学型式
1.褶推式结构-挤压动力学型式
2.地垒式结构-拉伸动力学型式
二、增厚型地壳结构-动力学型式
1.高原扇形结构-碰撞楔入动力学型式
2.造山带花状结构-碰撞楔入动力学型式
三、减薄型地壳结构-动力学型式
1.铲形结构——整体伸展动力学型式
2.盆岭结构——块体伸展动力学型式
第六节 主要成果与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八章 地壳的细结构研究
第一节 松辽盆地地震反射地壳细结构研究
一、引言
1.92探查
2.96探查
二、松辽盆地三肇凹陷延长排列法求取地壳反射纵波平均速度
(一)延长排列法资料采集技术
(二)计算方法和误差
三、松辽盆地反射地震莫霍面的形态、三瞬处理结果及其地质解释
1.引言
2.96探查(1300km)测线具体位置
3.松辽盆地内反射地震莫霍面的形态
4.对莫霍面震相的三瞬处理和解释
5.讨论
四、松辽盆地隆起区地壳反射结构与“断开”莫霍界面
(一)近垂直反射地震剖面与主要反射特征
(二)讨论
第二节 秦岭大别造山带岩石圈结构
一、剖面位置、数据收录与处理
二、综合剖面穿过的岩群和断层(图3.8.13)
三、深反射地震剖面的解释
四、与毗邻的油气勘探反射地震剖面的对比
五、剖面气体测量与金属含量测量
六、秦岭造山带构造演化
第三节 大别造山带岩石圈结构与超高压岩石的折返
一、大别山超高压谜团
二、氦同位素研究对深俯冲超高压变质说“不”
三、超高压变质作用的另类模型
四、大别山地壳构造模型与超高压变质作用
五、超高压带形成规律的初步探讨
第四节 青藏高原岩石圈三维结构与高原的隆升
一、青藏高原岩石圈分区
二、印度板块的俯冲
三、喜马拉雅高原(藏南)地壳构造
四、藏北地壳的速度特征与局部熔融
五、藏北的地壳构造
六、青藏高原隆升的液压机模型
七、青藏高原隆升期后构造
八、青藏高原的能源资源
九、结论
参考文献
第九章 中国大陆岩石圈导电性结构
第一节 大陆岩石圈的导电性及岩石圈厚度
第二节 岩石圈电性结构的研究方法——现代超宽频带大地电磁测深
一、基本原理
二、波阻抗与视电阻率
三、数据采集与处理
四、反演解释
第三节 中国大陆岩石圈导电性结构研究
一、中国大陆大地电磁测深工作程度
二、前人关于中国大陆岩石圈导电性结构研究的主要成果
三、中国西南部青藏高原的岩石圈电性结构
四、中国东部大华北地区的岩石圈导电性结构
1.文水-沙河岩石圈高阻区,其范围包括沁水盆地和太行山隆起
2.沙河-聊城岩石圈地幔高阻区,范围基本与临清坳陷一致
3.聊城-沂南岩石圈低阻区,范围与鲁西断隆相符
4.沂南-日照岩石圈中高阻电性混杂区,范围包括郯庐断裂带和胶辽断隆
第四节 中国大陆岩石圈电导性结构研究的思考
第五节 中国大陆大地电磁测深剖面电性结构模型
参考文献
第十章 中国大陆岩石圈热结构与流变学特征
第一节 中国及邻区大地热流分布及其特征
一、中国大地热流数据
1.中国大地热流数据来源
2.数据的筛选
3.实测热流数据的网格化处理
二、中国大陆及邻区主要构造单元平均热流值
三、中国大陆热流值与构造热事件时代的关系
四、对测量空白区热流值的估算
五、中国大地热流图和大地热流值区域特征
第二节 中国大陆岩石圈温度结构
一、地温线计算方法和参数
(一)地温线计算方法
(二)计算参数
二、中国大陆岩石圈温度结构
第三节 中国岩石圈流变学强度特征
一、岩石圈流变学强度的计算方法和参数选择
二、中国岩石圈流变学强度的区域特征及其分区
第四节 中国大陆岩石圈热-流变学分区
1.东部区
2.中部区
3.西部区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中国东部及其毗邻海域岩石圈结构
第一节 岩石圈地幔蘑菇云构造
第二节 东南亚-西太平洋蘑菇云岩石圈地幔的分布范围
第三节 岩石圈巨变地区的板块俯冲
第四节 东南亚-西太平洋地幔环流与中生代后中国岩石圈巨变
第五节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雏形
第一节 岩石圈的流变学力学性质
第二节 中国岩石圈三维构造区划
第三节 南北地震带
第四节 中国岩石圈弹性上地壳结构
第五节 中国岩石圈塑性下地壳结构
第六节 中国岩石圈的岩石圈地幔结构
参考文献
第四篇 中国大陆地球化学场及深部作用
第一章 中国大陆岩石圈近代的地幔化学结构
第一节 中国大陆地幔的类型
1.克拉通(稳定地区)型地幔
2.造山带及活动带型地幔
3.大陆裂谷型地幔
4.大洋型地幔
第二节 中国大陆近代地幔的铅同位素填图
一、中国大陆近代的铅同位素比值图
二、中国大陆近代地幔Pb同位素的主要界线
1.南北分区的界线
2.渤海周边Pb同位素异常区
第三节 有关分区和归属的讨论
一、Pb、Nd同位素示踪及地幔类型
二、关于DUPAL异常
三、Pb同位素的分区
第二章 中国西部大洋地幔的地球化学特征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蛇绿岩的岩石学特征
第三节 地球化学方法鉴别古洋幔构造归属的依据
第四节 新特提斯大洋地幔Pb同位素组成特征
1.基性岩Pb同位素组成特征
2.地幔橄榄岩的Pb同位素组成特征
第五节 古特提斯大洋地幔Pb同位素组成特征
第六节 祁连造山带大洋地幔Pb同位素组成特征(原特提斯)
第七节 特提斯构造域洋幔微量元素特征
第八节 古亚洲洋大洋地幔
第三章 中国东部下部岩石圈的层圈相互作用
第一节 壳-幔相互作用带及其特征
一、壳-幔过渡带的组成
二、中国东部大陆中生代壳-幔相互作用的类型
1.中生代壳-幔相互作用类型I:地幔来源的底侵熔体与下地壳的作用
2.中生代壳-幔相互作用类型II:下地壳拆沉进入弱化了的岩石圈地幔二者发生作用
3.中生代壳-幔相互作用类型III:陆-陆碰撞深俯冲带的壳-幔相互作用
第二节 岩石圈-软流层相互作用带及其特征
第三节 两类层圈相互作用的转换及岩石圈减薄的时限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中国大陆岩石圈铅同位素组成特征
第一节 《中国大陆铅同位素图》的编制
第二节 中国大陆Pb同位素组成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编图获得的信息和主要认识
第四节 中国大陆岩石圈铅比值的演变趋势
第五节 中国大陆岩石圈Pb同位素比值与现今地幔Pb同位素比值的对比
参考文献
显示更多

暂无评论
评论内容:
提交取消
开始评论
购买用户 商品名称 购买数量 购买时间
  • 相关图书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教程

作者:葛肖虹,马文璞,李凯明,王洪强

出版社:地质出版社

开本: 787×1092 1/16开  页数:466

¥68.00

地球科学文化建设与发展研究报告

作者:段怡春

出版社:地质出版社

开本: 787×1092 1/16开  页数:49

¥15.00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特征识别

作者:谢文伟

出版社:地质出版社

开本: 787×1092 1/16开  页数:217

¥24.00

沧桑神州

作者:刘时藩

出版社:地质出版社

开本: 787×960 1/16开  页数:125

¥28.00

友情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京ICP备1302094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929号
×

自然资源图书馆 企业服务试用申请

×

联系我们

平台承办单位:中国大地出版社有限公司、地质出版社有限公司

平台负责单位:中地数媒(北京)科技文化有限责任公司

网站维护电话:(010)21743566-8028

网站维护邮箱:zdsmcpyf@163.com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丰台北路18号院恒泰广场-A座

如果您发现网站有内容不能阅读或者其他错误,请通过上述网站维护邮箱或电话及时告知我们。感谢您对我部网站的支持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