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质调查

地理本体在“数字山地”及数字化分类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杨斌

出版社:地质出版社

分类:地质调查

关键词:山地,地理信息系统,研究,四川省

开本:787×960 1/16开页数:159

ISBN:9787116088948_11出版日期:2014-08

浏览量:

定价:46.00元优惠价:13.8元




温馨提示:电子书不支持退换货,购买后仅支持在线阅读!
  • 内容简介
  • 累计评论
  • 成交记录

本书从地理本体的基础理论入手,结合山地应用领域特征,提出山地领域本体的科学概念,旨在用形式化语言去表达山地的概念、属性、内涵及空间数据组织方式,系统构建了“数字山地”中山地概念化本体模型;对山地本体的逻辑结构和构建方法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三层本体结构下空间数据集成分类方案。最后,以四川省为例运用山地领域本体特征对山地中岩性和山地属性结构进行了数字化分类,并选取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为研究案例进行山地边界系统分类,系统深入地剖析了山地长期存在的概念与边界模糊不清等科学问题,深入阐述了地理本体在“数字山地”集成应用和数字化分类等方面的作用,为“数字山地”向纵深方向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

目录
第1章 地理本体及“数字山地”
1.1 本体与地理本体
1.1.1 本体及本体理论
1.1.2 地理本体
1.2 山地与山地数字化
1.2.1 山地基本概念
1.2.2 山地系统分类
1.2.3 山地数字化分类研究意义
1.3 “数字山地”概念及应用
1.3.1 “数字山地”概念
1.3.2 “数字山地”的应用前景
第2章 山地概念化形式表达及其概念模型
2.1 山地系统认知体系
2.1.1 山地的地理特征
2.1.2 山地的领域特征
2.1.3 四川省山地的分布特征
2.2 山地本体概念模型
2.2.1 地理本体概念模型
2.2.2 山地的地理认知
2.2.3 空间本体、领域本体与山地本体
2.3 “数字山地”中基于启发式地理认知的山地本体
2.3.1 地理空间认知中的本体层次
2.3.2 “数字山地”中的地理认知
2.3.3 山地空间实体
2.3.4 面向本体的山地空间数据库构建形式
第3章 山地领域本体的逻辑分析与构建方法
3.1 山地领域本体的逻辑结构
3.1.1 本体的结构与描述语言
3.1.2 地理本体的逻辑结构分析
3.1.3 山地领域本体的逻辑结构分析
3.2 山地领域本体的构建方法
3.2.1 地理本体的构建方法
3.2.2 基于本体论的山地三维空间关系分析
3.2.3 山地领域本体映射建模
3.2.4 山地领域本体的建立方法
第4章 基于山地领域本体的空间数据集成与分类方法
4.1 地理空间数据集成方法研究概况
4.1.1 地理空间数据集成的概念及其类型
4.1.2 地理空间数据集成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2 基于山地领域本体的空间数据组织集成
4.2.1 不同的集成构架及其比较
4.2.2 混合架构下的三层本体集成方案
4.2.3 山地领域本体层的组织结构
4.2.4 三层本体结构下的空间数据集成方案
4.3 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分类方法研究
4.3.1 分类的基本原则
4.3.2 基于本体的地理信息分类方法研究
4.3.3 空间地理数据编码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4.3.4 基于本体结构下的数字化分类方法研究
第5章 山地数字化中地形因子分析
5.1 数字高程模型(DEM)
5.1.1 数字高程模型(DEM)概述
5.1.2 数字高程模型(DEM)的生成
5.2 绝对高程和相对高程
5.2.1 绝对高程的定义与分析
5.2.2 相对高程的定义与分析
5.3 坡度与坡向
5.3.1 坡度因子的定义与分析
5.3.2 坡度的分类与分析
5.3.3 坡向因子的定义与分析
5.4 地形特征因子
5.4.1 地面粗糙度因子的定义与分析
5.4.2 地形起伏度因子的定义与分析
5.5 水文因子
5.5.1 河网的提取与分析
5.5.2 沟壑密度的提取与分析
第6章 基于地理本体的数字化分类实现
6.1 空间数据投影转换方法研究
6.1.1 空间数据投影坐标转换方法研究
6.1.2 北京54坐标系与西安80坐标系之间的转换
6.2 基于山地领域本体结构的岩性因子分析
6.2.1 四川省山地岩性基本情况分析
6.2.2 地层岩性因子的提取与分析
6.3 山地数字化分类的评价与分级
6.3.1 山地地貌等级的评价与分级
6.3.2 山地地势起伏特征的评价与分级
6.3.3 山地综合等级的分类
6.3.4 基于岩性的山地综合等级评价分类研究
第7章 地理本体在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边界范围界定中的研究
7.1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特征分析
7.2 基于地理本体的研究方法与思路
7.2.1 研究方法
7.2.2 技术路线
7.3 研究过程
7.3.1 干旱河谷相关概念的识别和属性确定
7.3.2 基于五元组的干旱河谷本体概念模型构建
7.3.3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约束条件确定
7.3.4 干旱河谷约束条件形式化表达(特征形式化)
7.3.5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空间范围界定
7.4 干扰排除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研究总结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
显示更多

暂无评论
评论内容:
提交取消
开始评论
购买用户 商品名称 购买数量 购买时间
  • 相关图书

地质钻探复杂地层冲洗液对策及...

作者:陶士先,纪卫军,吴宁魁,韦海军

出版社:地质出版社

开本: 787×1092 1/16开  页数:210

¥46.00

大型矿山接替资源勘查技术与示...

作者:彭省临

出版社:地质出版社

开本: 787×1092 1/16开  页数:224

¥50.00

中国地质勘查工作现状分析与发...

作者:全国地质勘查规划编制研究组

出版社:地质出版社

开本: 889×1194 1/16开  页数:440

¥128.00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7

作者:中国地质科学院

出版社:地质出版社

开本: 889×1194 1/16开  页数:113

¥68.00

友情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京ICP备1302094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929号
×

自然资源图书馆 企业服务试用申请

×

联系我们

平台承办单位:中国大地出版社有限公司、地质出版社有限公司

平台负责单位:中地数媒(北京)科技文化有限责任公司

网站维护电话:(010)21743566-8028

网站维护邮箱:zdsmcpyf@163.com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丰台北路18号院恒泰广场-A座

如果您发现网站有内容不能阅读或者其他错误,请通过上述网站维护邮箱或电话及时告知我们。感谢您对我部网站的支持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