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质调查

中国地质调查百年史纲(送审稿)

作者:

出版社:地质出版社

分类:地质调查

关键词:

开本:页数:216

ISBN:出版日期:

浏览量:

定价:优惠价:0元




温馨提示:电子书不支持退换货,购买后仅支持在线阅读!
  • 内容简介
  • 累计评论
  • 成交记录

目录
其他
地调百年传薪火 砥砺奋进谱新篇(总序)
纪念中国地质调查百年活动系列丛书编委会
前言
第一章 萌芽初发——中国地质调查事业艰苦开创(1916~1949)
第一节 西学东渐 地质科学落地生根
一、译介书刊,初识地质科学
二、兴办学堂,派生留学深造
三、客卿代庖,调查中国地质
第二节 开创事业 地质调查机构体系建立
一、教育先行,兴办地质研究所
1.培养地质人才
2.初试地质调查
二、创立机构,地质调查所正式运行
三、体系发展,工作领域逐渐扩大
1.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
2.资源委员会矿产测勘处
3.省级地质调查机构
4.其他地质机构与团体
四、重视教育,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第三节 实业救国 地质调查工作起步
一、初期探索,地质调查试行
1.北京周边地区地质调查
2.江苏、湖北等地的地质调查
3.两广地质调查
二、服务发展,调查规模逐渐扩大
1.西南地质调查
2.南岭地质调查
3.中瑞西北科学考察
4.水文地质普查
三、服务抗战,矿产勘查优先
1.提供战略资源
2.保障民生
3.换取物资
第四节 初见成效 地质科学理论广泛传播
一、地质编图,服务地质调查部署
二、构造地质,创立新理论新学科
1.燕山运动
2.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
3.地质力学
三、古生物学,彰显中国特色
1. 科研究成绩斐然
2.长身贝与啮齿类化石研究
3.“北京人”头盖骨的发掘
4.水龙兽与珊瑚化石研究
5.古地理图编制
6.云南禄丰恐龙的发现
四、矿产地质,突出成矿规律研究
五、学科交叉,综合研究成果初现
1.地震观测及调查
2.土壤调查
3.重力、磁力勘探测量
第五节 先贤垂范 诠释责任与创新
一、人格魅力导引,彰显家国情怀
二、拓展国际视野,保持学术自信
三、重视野外调查,树立创新精神
第二章 发奋图强——中国地质事业繁荣发展(1949~1978)
第一节 创建体系 地质工作进入新纪元
一、设立机构,统一领导全国地质工作
1.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
2.地质部
(1)部机关
(2)直属单位
二、行业分工,组建工业部门地质勘查队伍
三、明确任务,发挥各部门的积极性
第二节 服务国家 全方位支撑战略需求
一、探明资源,服务国家重点建设
1.发现大庆等一批油气田
2.保障五大煤炭基地建设
3.保障十大钢铁基地生产建设
4.保障有色金属原料基地建设
(1)五个铜基地
(2)四个铝基地
(3)九个铅锌基地
5.奠定钨、锡、钼、锑和稀土的优势矿产地位
6.保障化学工业原料基地建设
(1)五个磷矿基地
(2)四个硫矿基地
(3)青海钾盐基地
7.为“两弹一星”成功发射提供资源保障和工程保障
(1)为原子弹爆炸成功找铀矿
(2)服务酒泉卫星基地建设
8.扩充国家黄金储备
二、试点先行,开展中小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
1.借鉴苏联经验建立地质调查规范规程
(1)统一地层划分
(2)颁布区测规范
(3)颁布矿产储量规范
(4)发布矿床勘探规范
(5)颁发钻探有关规定
2.中苏合作试点1:20万区域地质调查
3.开展中小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
4.四次召开区测普查会议推动全国区调工作
三、关注民生,加强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勘查
1.开展工程地质勘查,服务全国水库大坝选址
2.服务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开展桥梁、铁路地质情况调查
(1)武汉长江大桥工程地质勘察
(2)成昆铁路大会战
(3)青藏铁路选线
四、调整部署,支援“三线”国防建设
1.成立水文地质普查部队,加强全国水文地质普查工作
2.调整地质工作部署,支援“三线”国防建设
五、填补空白,开启海洋地质调查
1.开展渤海区域地质勘查,为油气勘探提供依据
2.部署黄海、东海地质调查,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3.开展南海地质调查,发现珠江口含油气盆地
第三节 创新育人 地质科技支撑地质调查更快推进
一、快速培养人才,壮大地质队伍
1.扩大地质专业招生
2.创建地质教育体系
3.地质队伍快速壮大,资金投入快速增加
二、创立地质理论,彰显中国特色
三、求证陆相生油,全面突破油气勘查
四、攻关综合矿床,实现资源综合利用
五、重返国际舞台,积极援助第三世界国家
第四节 凝结文化 传承行业理念与精神
一、无尚光荣,赢得社会尊重
1.文艺作品引导青年献身地质事业
2.行业归属感、荣誉感提升
二、无私奉献,不畏艰险不怕牺牲
三、繁荣文化,地质文学传承不朽精神
第三章 战略调整——中国地质事业拓展领域(1978~1999)
第一节 与时俱进 调整完善体制机制法制
一、因势而动,地质机构职能重心调整
1.制订地质工作3年调整纲要
2.恢复地质部,加强基础地质和找矿工作
3.改组地质矿产部,理顺体制扩展职能
4.组建国土资源部,实现地质工作政事分开
二、探索改革,促进地质工作机制调整
1.实行地质队伍专业化改组
2.实行地质项目管理
3.实行“一业为主,多种经营”
4.实行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5.实行推进“三化”改革
三、以法为器,制定和完善《矿产资源法》
1.制定《矿产资源法》及其配套法规
2.修改《矿产资源法》及配套法规,促进矿业权市场化改革
第二节 明确中心 调整地质工作战略方向
一、强化基础调查,夯实找矿依据
1.重点部署区调工作
(1)三次专门会议明确区调工作定位和目标
(2)不断更新区域地质调查理论和方法
2.区域地质调查内涵扩大
(1)区域地球物理调查
(2)深部地球物理调查
(3)区域地球化学调查
(4)区域遥感地质调查
二、加强矿产勘查,保障国家紧缺矿种需求
1.第二轮石油普查工作
(1)古生代海相油气勘查
(2)海洋油气勘查
2.第二轮固体矿产普查
3.开展两轮成矿远景区划
4.开展两轮矿产资源对社会经济建设保证程度论证
(1)我国矿产资源对2000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保证程度论证
(2)我国矿产资源对2010年国民经济建设保证程度论证
三、拓展海洋地质,开启深海、大洋和极地调查
1.推进管辖海域地质调查
2.开展深海大洋矿产资源调查
3.开启极地科学考察
四、服务重大工程,减轻地质灾害影响
1.服务国家重大工程建设
(1)参与三峡工程科技攻关与可行性研究预审
(2)长江三峡链子崖危岩体防治工程
(3)上海市地面沉降控制工程
(4)核能建设和重大交通工程建设
2.服务国土规划和农牧业
(1)完成全国水文地质普查工作
(2)启动西北找水特别计划
(3)开展农业水文地质勘查
(4)组织环境地质调查
3.服务防灾减灾和城市规划
第三节 科技引领 开启地质调查新局面
一、修志编图立典,提升地质调查认识
1.编制全国和分省区的区域地质志
2.编制一系列专业地质图件
3.出版《中国地层典》
二、创新成矿理论,推进找矿勘查新突破
1.陆相生油理论丰富和发展
2.古生代海相生油理论
3.金属矿床成矿理论
三、研发勘查技术,推动地质工作现代化
1.勘查地球物理
2.地球化学勘查与实验分析测试技术
3.遥感地质
4.钻探和掘进
5.地质信息技术
四、加强国际合作,提升我国地质科技影响力
1.从参加国际会议到举办国际地质大会,提升中国地质科学全球影响力
2.从请进来到领衔国际合作项目,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
3.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促进矿产勘查与开发
五、改进培养方式,加快地质管理人才成长
第四节 承前启后 凝练“三光荣”和李四光精神
一、发扬传统,凝练“三光荣”精神
1.树立先进,发扬地质调查行业优良传统
2.与时俱进,凝练地质行业“三光荣”精神
二、制度推动,丰富和发展“三光荣”精神的内涵
三、文化凝结,树立李四光精神
第四章 革故鼎新——中国地质调查事业跨越发展(1999~2016)
第一节 奠定基础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立与发展
一、公商分离,中国地质调查局成立
1.实施地质勘查体制改革,明确了中国地质调查局职责
2.以地质勘查和科技体制改革为契机,构建“一局一院”的新格局
(1)构建中国地质调查局基本格架
(2)重组中国地质科学院
3.筹划“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构建地质调查工作新机制
(1)筹划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
(2)建立地质调查项目管理机制
二、稳步前行,中国地质调查局健全完善
1.建设和完善地质“野战军”的格局
2.推动“野战军”地质技术装备建设
3.推动地方地质调查队伍建设
三、提升规格,全面加强地质工作
1.升格中国地质调查局
2.统一管理国家公益性地质队伍
3.推进地质科技体制改革
4.全面加强地质工作
四、瞄准未来,建设世界一流地质调查局
1.加强业务队伍建设,完善公益性地质调查体系
2.增加投入,加强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工作
第二节 需求导向 地质调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
一、突出能源调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1.全国能源资源潜力评价
2.油气、页岩气及铀资源调查评价
(1)松辽盆地外围火山岩下油气
(2)银额盆地石炭-二叠系油气
(3)贵州南方复杂构造区页岩气和天然气
(4)宜昌页岩气
(5)北方砂岩铀矿
二、实现找矿突破,保障矿产资源安全
1.实施矿产资源三项国情调查,支撑服务国土资源管理
2.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有效延长矿山寿命
3.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快速推动地质矿产勘查工作
三、探索深海领域,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四、加强水工环地质调查,服务民生与生态文明建设
1.加强地质基础工作,保障国家资源环境安全
2.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支撑国家重大工程建设
3.积极应对重大灾害,着力改善民生保障发展
4.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支撑地质环境科学保护
五、加强基础地质调查,提升区域地质研究水平
六、加大信息资源开发,提升地质调查服务能力
1.地质资料全部实现数字化,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
2.实现地质调查主流程信息化,推进“地质云”建设
第三节 引领跨越 地质调查科技创新与人才队伍建设
一、勇攀高峰,地质科学创新研究成绩斐然
1.基础地质研究取得国际领先成果
2.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3.重要基础地质图件编制成果丰硕
二、有的放矢,地质技术研发与应用成效显著
1.加强勘查技术创新研发,提升探测能力
2.深入地球内部,开展地球深部探测研究
三、逐鹿世界,地质科技国际交流与合作结硕果
1.在国际地学工作中的影响日益增大
2.积极开展合作地质填图和编图
3.积极搭建国际合作交流和信息平台
四、优化创新,地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砥柱中流
第四节 与时俱进 拓展地质文化新内涵
一、薪火承续,地质文化体现地质大调查的时代特色
1.科技创新是这一时期的新特征
2.人地和谐是这一时期的新发展
3.献身精神是这一时期的主基调
二、知行合一,从制度推进地质文化建设
1.持续推进凝聚力工程
2.成功实施“五个一”工程
3.不断增强中国地质调查局凝聚力
4.丰富地质调查文化传播形式
三、永葆活力,从理论探求廉政文化新内涵
1.由上而下推进廉政文化建设
2.以教育为核心推进廉政文化建设
3.打牢清廉基础,推进廉政文化建设
第五章 继往开来——中国地质调查事业方兴未艾(2016~)
第一节 结构调整 聚焦国家重大需求
一、服务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
二、服务生态文明建设
三、服务减灾防灾
四、服务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重大工程建设
五、服务海洋强国战略
六、服务国防与军队建设
第二节 谋篇布局 实施新时期地质调查总体方略
一、实施“三大战略”
1.实施科技兴局战略,强化创新驱动
2.实施人才强局战略,实现人才辈出
3.实施依法治局战略,实现风清气正
二、实现“六个一流”
三、推进“十大计划”
1.原则
2.目标
3.“十大计划”的目标任务
第三节 科技创新 提升地质调查工作支撑服务能力
一、地质科技创新原则和目标
1.原则
2.目标
二、地质科技创新工作主要任务
1.全力实施“三深”战略科技
(1)地球深部探测工程(计划)
(2)深海探测地质科技创新工程
(3)深空对地观测与卫星应用工程
2.全力打赢“四大战役”科技攻坚战
3.实施六大科技行动
4.加强地质科学基础和前沿研究
5.实施大科学工程,提升地质科技国际影响力
6.整合科技资源,加快地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第四节 深化改革 创新地质调查管理机制体制
一、推进地质调查领域五大改革
1.推进地质调查工作战略性结构调整
2.改革地质调查成果与人才评价标准
3.深化地质调查科技创新体制改革
4.推进地质调查运行机制改革
5.适应国家预算管理体制改革
二、加强地质科技人才和队伍建设
三、优化地质调查外部工作关系
1.加强中央与地方合作调查
2.加强国土资源部系统合作
3.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
第五节 文化传承 践行新时期地质工作者核心价值观
一、责任是地质工作者核心价值观的根本
二、创新是地质工作者核心价值观的精髓
三、合作是地质工作者核心价值观的关键
四、奉献是地质工作者核心价值观的基础
五、清廉是地质工作者核心价值观的保障
参考文献及资料
附录1 百年地质调查机构名称和主要负责人
附录2 中国地质调查组织机构
附录3 中国地质调查局院士名录
附录4 中国地质调查大事记
后记
显示更多

暂无评论
评论内容:
提交取消
开始评论
购买用户 商品名称 购买数量 购买时间
  • 相关图书

坚硬岩层鉆进

作者:地质部探矿工程司

出版社:地质出版社

开本: 33″×46″ 1/32开  页数:56

¥0.24

岩心鉆探学修訂第三版

作者:〔苏〕К.Г.沃洛德欽科

出版社:地质出版社

开本: 850×1168 1/32开  页数:559

¥2.80

礦產普查勘探叢書 雲母

作者:馬爾科夫

出版社:地质出版社

开本: 31′×43″ 1/20开  页数:150

¥0.87

降低地質勘探成本的經驗介紹

作者:地質部財务会計司

出版社:地质出版社

开本: 31″×43″1/32开  页数:60

¥0.30

友情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京ICP备1302094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929号
×

自然资源图书馆 企业服务试用申请

×

联系我们

平台承办单位:中国大地出版社有限公司、地质出版社有限公司

平台负责单位:中地数媒(北京)科技文化有限责任公司

网站维护电话:(010)21743566-8028

网站维护邮箱:zdsmcpyf@163.com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丰台北路18号院恒泰广场-A座

如果您发现网站有内容不能阅读或者其他错误,请通过上述网站维护邮箱或电话及时告知我们。感谢您对我部网站的支持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