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质调查

渤海盆地油气藏形成富集与分布预测

作者: 王涛,庞雄奇,郝芳,等

出版社:地质出版社

分类:区域矿产调查

关键词:渤海湾盆地,油气聚集,研究,油气藏,分布,预测

开本:787×1092 1/19开页数:493

ISBN:9787116101388_11出版日期:2016-12

浏览量:

定价:180.00元优惠价:54元




温馨提示:电子书不支持退换货,购买后仅支持在线阅读!
  • 内容简介
  • 累计评论
  • 成交记录

本书针对渤海盆地海域地区油气勘探中遇到的系列难题,全面系统地组织开展了油气门限控藏研究。基于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预测了有利资源领域、有利成藏区带和有利富油气目标区,为深化勘探指明了方向。全书共六章,第一章介绍油气勘探历史与面临的科学问题及解题思路;第二章介绍研究区油气藏形成条件;第三章介绍已发现油气藏地质特征与成因机制;第四章介绍油气藏分布的主控因素与控藏临界条件;第五章介绍油气成藏门限与发育模式;第六章介绍油气门限控藏模式与实际应用及有利勘探方向预测评价。,本书可作为石油地质等相关专业科研人员的工具参考书,也可以作为相关院校高层次人才培养,尤其是高年级研究生培养的教学参考书。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油气藏勘探简史
一、油气藏勘探概况
二、油气藏勘探阶段
(1)1965~1971年:滨海侦察构造阶段,揭开了海上找油气序幕
(2)1972~1976年:着眼凸起区带整体剖析,积极寻找构造油气藏
(3)1977~1986年:重点钻探潜山构造圈闭,努力勘探和发现高产油气流
(4)1987~1995年:放眼渤海盆地全面勘探,集中力量寻找大型油气田
(5)1996~2001年:总体规划勘探开发,在新近系内勘探发现大油气田
(6)2002~2010年:以深层油气勘探为主,寻找多类型多机制成因油气藏
第二节 油气藏勘探面临的挑战
一、已发现油气藏分布高度不均
二、郯庐断裂带内油气藏发育特征复杂
三、隐蔽油气藏及潜山油气藏预测困难
四、传统方法不能有效指导油气勘探
第三节 油气藏勘探研究中的科学问题
一、油气藏形成的动力机制不明
二、油气藏分布的主控因素不清
三、油气藏发育的基本模式不详
四、缺少成藏区带预测的有效方法
第四节 油气藏勘探研究的技术思路
一、典型实例剖析搞清油气成藏特征
二、统计分析发现油气藏成藏主控因素
三、物理模拟实验揭示油气成藏机制
四、数值模拟研究预测油气藏形成临界条件
五、应用钻探结果检验创新成果的可靠性
第五节 油气藏勘探研究的基本成果
一、探究了渤海盆地形成演化特征并分析了油气地质条件
二、评价了渤海盆地资源潜力并指出了有利勘探方向
三、剖析了油气藏地质特征并发现了六大主控因素
四、揭示了三类油气藏成因机制并建立了要素组合控藏模式
五、研发了油气藏定量预测与评价技术并检验了可靠性
六、有利成藏区预测结果与实际应用成效
第二章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第一节 地层分布发育
一、地层纵向发育特征
(一)前裂谷期地层
(二)同裂谷期地层
(三)后裂谷期地层
二、地层平面分布特征
(一)孔店组-沙四段
(二)沙三段
(三)沙二段—东营组
第二节 烃源岩特征与分布发育
一、烃源岩分布发育特征
(一)源岩的概念、分类及其判别方法
(二)源岩层厚度展布特征
二、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一)辽东湾地区古近系烃源岩特征
1.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类型与生烃潜力
2.各源岩段生标组合特征
(二)环渤中地区古近系烃源岩特征及发育机理
1.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类型与生烃潜力
2.各源岩段生标组合特征
第三节 储层特征与分布发育
一、储层孔渗特征与比较
(一)辽东湾辽西凹陷
(二)南堡凹陷海域
(三)石南陡坡带
(四)黄河口凹陷
(五)渤西新港地区
1.新近系储层孔渗特征
2.古近系储层孔渗特征
(六)莱州湾凹陷
二、储层沉积特征与分布
(一)沉积体系类型及其特征
1.冲积扇体系
2.扇三角洲体系
3.辫状河三角洲体系
4.曲流河三角洲体系
5.网状河三角洲体系
6.湖泊体系
7.湖底扇
(二)不同层序的沉积体系分布特征
1.沙三段超层序
2.沙一二段层序
3.东三段层序
4.东二段层序
5.东一段层序
第四节 生储盖组合特征与分布发育
一、辽东湾地区
二、渤中地区
三、渤西地区
(一)渤西新港地区
(二)沙南断坡带
(三)沙垒田凸起东北坡
(四)埕北低凸起东北缓坡
四、渤南地区
(一)黄河口凹陷西南缓坡
(二)莱州湾凹陷
(三)青东凹陷东部断坡带
第五节 盆地温压场特征
一、盆地地温场特征
(一)盆地现今地温分布特征
1.地温梯度分布特征
2.大地热流分布特征
(二)盆地热演化特征
1.方法原理和地质参数
2.热史模拟结果
3.与周边其他坳陷热演化史比较
二、盆地流体压力特征
1.渤中坳陷压力分布特征
2.济阳坳陷压力分布特征
3.辽河盆地大民屯凹陷压力分布特征
4.南堡凹陷压力分布特征
5.辽东湾坳陷压力分布
第六节 盆地演化与构造单元划分
一、盆地演化特征
(一)构造演化期次与构造变形序列
1.构造演化期次划分
2.构造变形序列
(二)平衡剖面特征
(三)构造演化基本特征
1.孔店组-沙四段沉积时期(古新世-始新世中期)
2.沙三段沉积时期(始新世晚期)
3.沙一、二段沉积时期(渐新世早期)
4.东营组沉积时期(渐新世中、晚期)
5.新近系和第四系沉积时期
二、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一)构造单元划分标准
(二)构造单元划分
(三)构造单元特征
1.埕宁隆起(海域)
2.辽东湾坳陷
3.渤中坳陷
4.济阳坳陷(海域)
5.黄骅坳陷(海域)
第三章 油气藏地质特征与分类
第一节 油气藏地质特征剖析方法原理与基本内容
一、油气藏静态特征剖析方法原理与基本内容
(一)含油气层位
(二)圈闭分布发育特征与基本类型
(三)褶皱作用与相关圈闭成因机制
1.拉张褶皱作用及其相关圈闭
2.扭动褶皱作用及其圈闭
3.挤压褶皱作用及其相关圈闭
4.重力褶皱作用及其相关圈闭
5.褶皱作用及其相关圈闭的时空分布
(四)断裂作用与相关圈闭成因机制
1.断层型圈闭成因机制
2.断鼻型圈闭成因机制
(五)潜山作用与相关圈闭成因机制
(六)圈闭分布发育特征
1.不同目的层系圈闭分布发育特征
2.不同构造带圈闭分布发育特征
二、油气藏成因特征剖析方法原理与基本内容
(一)油气来源与分布预测
(二)油气生排特征与定量评价
1.源岩层生排油气特征研究方法与原理
(1)生排烃研究方法与评述
(2)应用排烃门限理论研究源岩排烃量的方法原理与意义
2.各源岩层排油气门限与模式
3.源岩层排油气量研究与定量评价
(1)各套源岩排烃量强度与分布特征
(2)各层段各区域源岩排油气量比较
(3)各主要时期源岩层排烃量比较与排烃高峰期确定
(三)油气运聚与模拟
1.生烃史模拟
(1)埋藏史模拟
(2)热史模拟
(3)生烃史模拟
2.油气运聚模拟
(1)油气运移路径与模拟预测
(2)油气运移动力
(3)油气运聚与充注
三、油气藏形成机制、方法原理与基本内容
(一)远源凸起带油气成藏模式总结需注意的基本问题
(二)近源低凸起带油气成藏模式总结需注意的基本问题
(三)凹陷内部断凸油气富集模式总结需要注意的基本问题
(四)断阶带油气成藏模式与主控因素
第二节 辽东湾地区油气藏地质特征与成因机制
一、油气藏静态特征剖析
二、油气藏成因特征
(一)原油成因类型与来源
(二)生烃史与油气充注史
1.生烃史
(1)单井一维生烃史研究
(2)剖面二维生烃史研究
(3)平面生烃史研究
2.油气充注历史
(1)金县1-1油田油气充注历史
(2)JZ20-2油气田油气充注历史
(3)JZ25-1和JZ25-1S油气田油气充注历史
(4)绥中36-1油田油气充注历史
(三)油气运移输导体系
三、油气藏形成机制
(一)辽西低凸起北部——锦州20-2油气田形成机制
1.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2.油气来路与来源确认
3.油气成藏机制与模式
(二)辽西低凸起中部——锦州25地区油气成藏机制
1.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2.油气来源与来路确认
3.成藏与贫化模式
(1)JZ25-1油田成藏模式
(2)JZ25-1S油田成藏模式
(3)绥中30-3构造油气贫化机制与模式
(三)辽西低凸起南部——绥中36-1油田形成机制与模式
1.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2.油气来源与来路确定
3.油气成藏机制与模式
(四)辽中凹陷中部——金县1-1 油田成藏机制与JZ31-2/E构造油气贫化机制
1.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2.油气来源与来路分析
3.金县1-1井区油气成藏机制与模式
4.JZ31-2/E地区油气贫化机制
第三节 渤中地区油气藏地质特征与成因机制
一、油气藏静态特征剖析
(一)渤中油气藏地质特征
(二)埕北低凸起等地油气藏地质特征
二、油气藏成因特征
(一)原油成因类型与来源
(二)油气生排与聚集历史
1.油气生排史
(1)单井一维生烃史
(2)剖面二维生烃史
(3)平面生烃史演化
2.渤中凹陷油气充注历史
3.石臼坨凸起油气充注历史
4.渤东低凸起油气充注历史
5.渤南低凸起油气充注历史
(三)油气运移通道
1.断裂输导层
2.砂体输导层
3.不整合面输导层
三、油气藏形成机制
(一)石臼坨凸起带油气成藏模式
1.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2.油气来源与来路确定
3.油气富集与贫化机理
(二)渤东低凸起油气成藏模式
1.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2.油气来源与来量确定
3.渤东油气成藏模式
(三)渤南低凸起蓬莱19-3油田成藏模式
1.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2.油气来源与来路确定
3.蓬莱193油气成藏机理与模式
(四)渤南低凸起BZ26-2油气富集机制与模式
1.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2.油气来源与来路确定
3.BZ26-2油气成藏模式
(五)石南断阶带油气成藏机制与模式
(六)秦南凹陷油气成藏机制与模式
第四节 渤西地区油气藏地质特征与成因机制
一、油气藏静态特征
(一)歧口凹陷油气藏
(二)南堡凹陷油气藏
(三)渤西新港地区油气藏
二、油气藏成因特征
三、油气藏形成机制
(一)南堡凹陷油气成藏模式
(二)渤西新港地区油气成藏模式
第五节 渤南地区油气藏地质特征与成因机制
一、油气藏静态特征
(一)黄河口凹陷油气藏地质特征
1.主要含油气层位
2.油气藏类型与分布
(二)莱州湾凹陷油气藏地质特征
二、油气藏成因特征
(一)生烃史与油气充注历史
1.莱州湾凹陷生烃史
(1)单井一维生烃史
(2)剖面二维生烃史
(3)平面生烃史演化
2.黄河口凹陷生烃史
(1)单井一维生烃史
(2)剖面二维生烃史
(3)平面生烃史演化
(二)油气运移条件
1.输导体系的基本概念
2.输导体系构成要素
3.输导体系分类
(三)油气运移动力及优势方向
三、油气藏成因模式剖析
(一)黄河口凹陷BZ34油田油气成藏模式
1.油气来源与来路确定
2.油气成藏机制与模式
(二)莱州湾成藏机制与模式
1.莱北1号控凹断裂控制了凹陷的主体成藏
2.郯庐断裂的活动决定了凹陷东西边界的油气成藏与分布
第四章 油气藏分布特征与主控因素
第一节 烃源灶控油气藏分布特征
一、烃源灶的概念与表征
二、烃源灶分布发育及与油气藏分布的关系
(一)烃源灶分布发育与油气藏的关系
(二)烃源灶发育与油气的资源潜力的关系
三、烃源灶控油气藏分布的临界条件
(一)生烃条件太差不能形成具有工业价值的油气藏
(二)生烃强度太小不能形成具有工业价值的油气藏
(三)排烃量太小的地区不能形成具有工业价值的油气藏
四、烃源灶控油气作用基本特征
(一)烃源灶控制着油气的来源和相态特征
(二)烃源灶控制了油气的成藏期次
(三)烃源灶控制了油气的成藏范围
(1)离源灶中心越远发现油气藏概率越小
(2)离源岩层排烃门限的距离越远发现油气藏概率越小
(四)不同地区烃源灶生排油气特征存在差异
1.辽东湾地区
(1)烃源岩演化程度决定了油多气少的差异性
(2)生烃洼陷控制油气富集区的展布
2.黄河口凹陷
3.南堡凹陷
4.莱州湾凹陷
第二节 地质相控油气藏分布特征
一、地质相的概念与分类
(一)构造相的概念及其研究意义
(二)沉积相的概念及其研究意义
(三)岩石相的概念及其研究意义
(四)岩石物理相的概念及其研究意义
二、沉积相分布发育及其与油气藏的关系
三、地质相控油气藏分布的临界条件
(一)碎屑颗粒太细和太粗的沉积相地层内不能形成油气藏
(二)碎屑岩储集层内孔隙度相对较小的沉积相地层不利形成油气藏
1.不同凹陷油藏临界物性下限均随埋深增加而降低
2.不同构造带油藏临界物性下限均随埋深增加而降低
3.不同沉积相油藏临界物性下限均随埋深增加而降低
4.不同岩相的油藏临界物性下限均随埋深增加而降低
四、相控油气作用基本特征
(一)构造相控油气作用基本特征
(1)盆地类型控制着油气分布与富集
(2)含油气盆地的丰富程度与不同地质时代板块活动体制有着密切的关系
(3)盆地油气丰度与盆地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有关
(4)油气丰度与盆地的叠加作用有关
(5)油气丰度与盆地内构造单元特征有关
(二)沉积相控油气作用基本特征
(三)岩石相控油气作用基本特征
(四)岩石物理相控油气作用特征
第三节 区域盖层控油气藏分布特征
一、区域盖层的基本概念与表征
(一)区域盖层的基本概念
(二)有效区域盖层的表征
二、区域盖层与油气藏分布的关系
(一)区域盖层既控制着油气藏的平面分布范围
(二)区域盖层控制着油气藏的分布层位
(三)区域盖层厚度越大封油气程度越强
(四)区域盖层塑性越强封油气程度越高
(五)渤海盆地有效盖层分布发育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三、区域盖层控油气藏分布的临界条件
(一)盖层厚度太小和太大都不易形成油气藏
(二)盖层厚度小于断距情况下不易形成油气藏
(三)脆性太强的盖层在构造变动条件下不易形成油气藏
(四)位于源储之上的盖层对形成油气藏最有利
四、区域盖层控油气作用基本特征
第四节 古隆起控油气藏分布特征
一、古隆起的基本概念与表征
二、古隆起控油气分布
三、古隆起控制油气藏分布的临界条件
四、古隆起控油气作用与基本模式
(一)古隆起控制着油气的运聚方向
(二)古隆起控制着圈闭的成因类型
(三)古隆起控制了油气的分布
(四)古隆起控油气藏成藏基本模式
1.古隆起控制“两类八种”油气藏
2.自内向外油气藏隐蔽性增强
3.自内而外圈闭的含油气性减弱
4.古隆起控油气藏分布的定量表征
第五节 断裂带控油气藏分布特征
一、断裂带的基本概念与表征
二、断裂带与油气藏分布的关系
(一)油气沿断裂带分布广泛
(二)断裂带与正向构造共同控制油气的聚集与平面分布
(三)断裂带控制油气垂向上差异聚集与分布
(1)通源断裂晚期再活化为新近系油气藏形成提供畅通性疏导体系
(2)通源断裂控制着浅层油气藏形成与分布
三、断裂带控制油气藏分布的临界条件
(一)断距大于盖层厚度或小于储层厚度,不利于形成油气藏
(二)断裂活动速率太快时不利于形成油气藏
(三)断面发散时不利于形成油气藏
(四)断面不封闭的断裂带内不利于形成油气藏
(五)圈闭离油气源断裂太远时不利于形成油气藏
四、断裂带控油气作用基本特征
(一)断裂控油气藏分布的边界范围
(二)断裂带控油气藏分布的概率变化
(1)断裂带控油气藏分布的地质模型
(2)断裂带控油气藏分布的概率变化
(3)断裂带控油气藏分布模式的应用及可靠性检验
第六节 低势区控油气藏分布特征
一、低势控藏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一)低势控藏的基本概念
(二)低势控藏的分类
二、低势区与油气藏分布的关系
(一)低势控藏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含油气盆地
(二)低势控藏适应于所有类型的油气藏
(三)低势控藏适应于不同埋藏深度的油气藏
三、低势区控油气藏分布的临界条件
(一)圈闭成藏的基本条件是外部势能高于内部势能两倍以上才能富集油气成藏
(二)圈闭成藏的临界门限随埋深增大而逐步升高
(三)圈闭埋深过大因内外势差消失而导致成藏作用结束
(四)势场越低的地区越有利油气成藏
四、低势区控油气作用基本特征
(一)低势区控油气藏分布的地质模型
(二)低势区控油气成藏概率分布与变化特征
(三)低界面能控油气模式的应用及可靠性检验
第五章 油气藏成因特征与基本模式
第一节 油气成藏基本特征
一、发现多种类型的油气藏
二、多层位成藏及多深度成藏
三、油气成因特征
(一)油气来源特征
1.辽东湾地区油气来源
2.环渤中地区油气来源
(二)油气来量特征
(三)油气来期特征
(四)油气来路特征
(五)油气来力特征
1.长期发育的古隆起和斜坡等低位能区控制油气的富集区
2.断裂带低压能区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
四、郯庐断裂带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一)郯庐断裂控制生烃凹陷的形成
(1)辽东湾段受断裂影响的变形特征
(2)渤东段受断裂影响的变形特征
(3)渤南段受断裂影响的变形特征
(二)郯庐断裂有助于烃源岩的演化
(三)郯庐断裂控制圈闭的形成
(四)郯庐断裂带控制油气运移
第二节 油气成藏地质模式
一、背斜油气藏形成模式
二、断块油气藏形成模式
三、断鼻油气藏形成模式
四、潜山类油气藏形成模式
五、渤海盆地不同层位油气成藏综合模式
第三节 功能要素组合成藏定量模式
一、功能要素的基本概念与研究意义
(一)功能要素的基本概念
(二)功能要素提出的缘由
(三)功能要素的差异性比较
(四)功能要素控油气藏分布研究的意义
1.功能要素是控制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的最重要的因素
2.功能要素控制油气藏形成与分布具有普遍性和有效性
3.功能要素可以客观的和定量的表征控藏作用
二、功能要素控油气成藏临界条件
(一)油气成藏临界条件的基本概念
(二)油气成藏临界条件的研究意义
(三)功能要素控藏临界条件研究方法
三、功能要素组合控油气藏形成和分布规律
(一)单一功能要素控制着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
1.烃源灶(S)控制着油气的来源,为油气藏形成提供物质基础
2.沉积相(D)控制着储层的物性条件,为油气富集提供储集空间
3.区域盖层(C)控制着油气的溢散,为油气富集成藏提供保存屏障
4.低势区(P)控制着油气的运聚,为油气富集提供动力来源
(1)构造高部位的低位能区(PM)汇聚油气成藏,形成背斜油气藏
(2)断裂带泄压的低压能区(PF)吸拉油气成藏,形成断块油气藏
(3)盆地或坳陷边缘的低动能区(PV)滞留油气成藏,形成地层油气藏
(4)高孔渗的岩性砂体内的低界面能(PL)诱导油气成藏,形成岩性油气藏
(二)四大功能要素组合控制着不同类别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
1.四大功能要素纵向有序组合控制着油气富集的层位
2.功能要素平面叠加复合控制着油气富集的范围
3.功能要素地史期联合控制着油气藏的成藏时期
(1)中国西部叠合盆地多期成藏
(2)中国东部单型盆地单期成藏
4.功能要素组合控油气形成与分布需注意的问题
(三)功能要素组合控油气分布模式的研究意义
1.揭示了控制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的机制
2.适用于不同类型盆地的油气分布有利区预测
3.适用于不同类型油气藏的分布有利区预测
4.强调了控制油气成藏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性
5.开展综合定量分析,提高研究精度,避免主观因素对研究成果的影响
第四节 功能要素组合预测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一、研究内容
二、工作流程
三、评价方法
(一)有利成藏区带复合定性评价
(二)有利成藏区带复合定量评价
1.参数选择
2.定量评价
第六章 油气藏分布预测与勘探
第一节 有利资源领域与勘探方向
一、资源评价方法原理
(一)远景(最大)资源量预测与评价方法原理
(二)现实(平均)资源量预测与评价方法原理
(三)当前(最小)资源量预测与评价方法原理
二、资源评价结果与比较
(一)远景(最大)资源量预测与评价结果
(二)现实(平均)资源量预测与评价结果
(三)当前(最小)资源量预测与评价结果
三、渤海盆地有利勘探方向
第二节 有利成藏区带与勘探领域
一、基于T-CDMS模式预测构造油气藏
1.沙河街组和孔店组有利构造油气藏发育区带预测结果
2.东营组有利构造油气藏发育区带预测结果
3.馆陶组有利构造油气藏发育区带预测结果
4.明化镇组有利构造油气藏发育区带预测结果
5.构造油气藏最有利勘探领域
二、基于T-CDPS模式预测岩性地层油气藏
1.东二段和东三段有利岩性地层油气藏发育区带预测结果
2.沙一二段和沙三段有利岩性地层油气藏发育区带预测结果
三、基于T-CDMS+T-CDFS模式预测复杂潜山油气藏
1.应用T-CDMS模式预测孔隙型潜山油气藏
2.应用T-CDFS预测裂缝型潜山油气藏
3.应用T-CDMS和T-CDFS两种模式综合预测复杂潜山油气藏
第三节 预测结果可靠性评价
一、综合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一)取得了六个方面的新认识
(二)研发了六个方面的新技术
(三)预测了渤海盆地油气资源潜力与有利勘探区域
二、研究结果可靠性评价方法原理
三、研究结果可靠性回放检验
1.四要素纵向有序组合吻合率超过85%
2.四要素平面叠加复合吻合率超过94%
3.四要素地史期联合吻合率达到100%
四、研究结果实际应用检验
第四节 勘探实践与勘探成效
一、部署三维地震发现一批含油气构造
二、部署勘探井发现一批油气田
1.辽东湾地区发现JZ25-1等油气田
2.渤中凹陷北坡发现QHD36-3等油气田
3.黄河口凹陷发现BZ29-5等油气田
4.莱州湾凹陷发现KL12-2等油气田
三、综合项目研究推动了渤海盆地油气储量快速增长
参考文献
显示更多

暂无评论
评论内容:
提交取消
开始评论
购买用户 商品名称 购买数量 购买时间
  • 相关图书

地质钻探复杂地层冲洗液对策及...

作者:陶士先,纪卫军,吴宁魁,韦海军

出版社:地质出版社

开本: 787×1092 1/16开  页数:210

¥46.00

大型矿山接替资源勘查技术与示...

作者:彭省临

出版社:地质出版社

开本: 787×1092 1/16开  页数:224

¥50.00

中国地质勘查工作现状分析与发...

作者:全国地质勘查规划编制研究组

出版社:地质出版社

开本: 889×1194 1/16开  页数:440

¥128.00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7

作者:中国地质科学院

出版社:地质出版社

开本: 889×1194 1/16开  页数:113

¥68.00

友情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京ICP备1302094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929号
×

自然资源图书馆 企业服务试用申请

×

联系我们

平台承办单位:中国大地出版社有限公司、地质出版社有限公司

平台负责单位:中地数媒(北京)科技文化有限责任公司

网站维护电话:(010)21743566-8028

网站维护邮箱:zdsmcpyf@163.com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丰台北路18号院恒泰广场-A座

如果您发现网站有内容不能阅读或者其他错误,请通过上述网站维护邮箱或电话及时告知我们。感谢您对我部网站的支持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