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质调查

中国地质调查百项成果(上册)

作者: 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

出版社:地质出版社

分类:地质调查

关键词:地质调查,科技成果,汇编,中国

开本:889mm×1194mm 1/16开页数:552

ISBN:9787116100534_11出版日期:2016-11

浏览量:

定价:680.00元优惠价:204元




温馨提示:电子书不支持退换货,购买后仅支持在线阅读!
  • 内容简介
  • 累计评论
  • 成交记录

目录
其他
总序
编委会
《中国地质调查百项成果》编委会
前言
第一篇 服务国家能源与矿产资源安全保障
常规能源
001 中国能源资源报告
一、中国煤炭资源丰富,但油气、铀等优质能源相对短缺
(一)煤炭资源丰富,优质炼焦煤比重较低
1.煤炭资源储量巨大
2.煤炭品种齐全,优质炼焦煤比重较低
3.空间分布相对集中
(二)石油资源还有一定潜力,可采资源量不高
1.年代分布广泛,空间分布相对集中
2.勘探处于早-中期,六大盆地的探明地质储量合计占近九成
3.储采比为12,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三)天然气资源较丰富,增储前景相对乐观
1.天然气资源较丰富,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
2.勘探处于早期,近90%集中分布于7大盆地
3.储采比为27,后备资源接替较充足
(四)非常规油气资源潜力较大,气资源禀赋优于油
1.煤层气地质条件复杂,探明地质储量主要分布在山西
2.页岩气发育层系多,地质调查程度低
3.油页岩资源查明率低,品质不高
4.我国油砂种类多,地质复杂,“点多、面广、丰度低、干燥、类型复杂”
5.我国天然气水合物远景资源量超过1000亿吨油当量,潜力巨大
(五)铀矿资源勘查程度低,品位不高
二、能源需求进入高速增长向低速增长的转换期
(一)能源需求总量到2030年达到峰值
(二)优质能源比重持续增加
(三)能源对外依存度持续增大
三、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强化对优质能源资源的勘查开发
(二)深化能源体制改革,释放制度效率
(三)加快“走出去”步伐,提高能源资源保障程度
(四)加强能源资源综合勘查与综合开发
002 中国能源矿产地质调查报告(2016)
一、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油气、煤炭等常规能源地质调查取得重大发现
(一)陆域油气开辟50万平方千米新区、拓展3套新层系、圈定20处远景区、新增油气资源量26亿吨,在银额盆地、松辽盆地外围等地区取得新突破和新发现
(二)海域油气开辟新区19.4万平方千米,圈定8处油气远景区,新增预测远景资源量68亿吨油当量,在南黄海崂山隆起首次钻获油气,北黄海实现了致密油勘探新突破
(三)煤炭完成1:5万矿产地质调查1.7万平方千米,圈定远景区117处、新发现煤产地14处,提交新增资源量1300亿吨、标定全国洁净潜势好-较好的资源7000亿吨
二、促进能源结构优化,页岩气和天然气水合物等非常规能源矿产地质调查取得重大突破
(一)南方页岩气开辟6万平方千米新区、拓展9套盆地外复杂构造区新层系,圈定10处页岩气远景区、优选14个有利勘查区块,取得安页1井等重大突破
(二)我国天然气水合物预测远景资源量超1000亿吨油当量,海域天然气水合物首次钻获千亿方级矿藏,陆域天然气水合物首次钻获中纬度高原冻土带实物样品
三、服务新能源产业发展,北方砂岩型铀矿、地热、锂矿、晶质石墨等新能源新材料矿产地质调查取得重大进展
(一)北方砂岩型铀矿圈定找矿靶区400处、新发现大型-超大型矿床10处,松辽盆地油铀兼探、鄂尔多斯盆地煤铀兼探取得重大进展
(二)查明浅层地温能资源每年可采量折合标准煤7亿吨、地下热水资源每年可采量折合标准煤18.65亿吨,青海发现我国首个可大规模利用干热岩资源潜力区
(三)四川甲基卡新增氧化锂资源量88.55万吨,奠定1处世界级锂辉石资源基地;新发现9处含锂盐湖
(四)新发现大中型晶质石墨矿产地11处,探获资源量3000万吨,新疆奇台黄羊山发现我国首个超大型规模岩浆热液型晶质石墨矿
四、科技引领,提出一批能源矿产地质调查新理论新认识
(一)颠覆传统地质认识,在银额盆地石炭系-二叠系、松辽盆地外围侏罗系、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古风化壳等领域提出了一批油气地质新认识
(二)创新性提出南方复杂构造区页岩气成藏理论,在四川盆地周缘和武陵山复杂构造区、黄陵背斜古隆起周缘等地区提出了一批页岩气调查新认识
(三)系统形成了海域天然气水合物控矿、成矿、找矿理论
(四)系统建立7种不同地质背景下的砂岩型铀矿成矿模式,创新提出了“盆内隆缘式”铀矿成矿新认识
五、技术创新,形成了一批能源矿产地质调查技术方法体系和重大装备
(一)针对不同的地质条件,形成了油气地球物理勘查技术方法组合
(二)自主研制了“海马”号深海非载人遥控探测潜水器等一系列能源矿产调查装备
六、基本判断和主要认识
七、“十三五”工作部署
003 中国主要含油气盆地调查报告
一、松辽盆地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77.84亿吨,天然气累计探明地质储量7289亿立方米,勘探开发处于中后期,急需开展油气基础调查工作,寻找战略接替区
(一)基本情况
(二)油气基础地质调查进展
1.首次圈定突泉盆地等5个油气远景盆地,开拓了松辽盆地外围油气新区2.7万平方千米
2.突参1井在侏罗系钻获轻质原油,开辟了松辽盆地及外围油气调查新层系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1.针对新类型,开展大庆油田页岩油地质调查及资源评价工作
2.针对新层系,开展松辽盆地外围侏罗系及石炭系-二叠系油气基础地质调查和战略选区工作
3.开展松辽盆地多能源时空分布及成藏演化及全盆地地质构造研究,构建松辽盆地三维地质模型
二、塔里木盆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3.94亿吨,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1.89万亿立方米,勘探开发处于早中期,油气勘探潜力巨大
(一)基本情况
(二)油气基础地质调查进展
1.优选招标勘查区块并成功出让,支撑了新疆油气体制改革
2.大剖面拼接处理解释,提升了深层结构构造和盆地整体研究水平,明确震旦系发育裂谷期和坳陷期沉积体系
3.柯坪1井的钻探在塔里木盆地柯坪断隆勘探空白区首获油气显示,开拓了油气勘探新区
4.进一步明确了塔东南山前的盆山接触关系
5.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油砂获得新发现,拓展了油气勘探新类型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1.支持新疆矿权改革,优选有利勘查区块
2.加强“四新”领域油气基础地质调查,拓展油气勘查新方向
3.加强全盆地结构构造综合研究
三、鄂尔多斯盆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 54.72亿吨,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3.9万亿立方米,勘探开发处于早中期,急需开展新区、新层系、新类型、新认识油气调查工作
(一)基本情况
(二)油气基础地质调查进展
1.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宜参1井碳酸盐岩油气调查取得重大突破
2.黄探1井在延长组深层钻遇良好油气显示,初步证明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页岩气具有良好勘探潜力
3.陕西铜川-延安地区新增油页岩资源潜力2000亿吨
4.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新发现侏罗系油砂矿,初步评价油砂油资源量4065.03万吨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1.深化地质综合研究,进一步拓展勘探领域
2.探索储层预测方法,加强勘探技术攻关
3.持续开展工程技术攻关,推动低品位资源有效开发
4.开展常规、非常规油气等多能源综合调查
四、四川盆地是重要的油气和页岩气富集区,探明页岩气地质储量5441.4亿立方米,勘探开发尚处于早期,急需摸清页岩气资源家底,推进页岩气勘探开发
(一)基本情况
(二)油气基础地质调查进展
1.华地1井首次在川东高陡褶带获得页岩气资源调查重大发现
2.新地1井在龙马溪组钻遇良好页岩气显示,初步证明川西南构造复杂区页岩气具有良好勘探潜力
3.页岩气高陡富集模式的重大突破
4.中上扬子地区油砂资源调查取得重要进展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1.深化四川盆地,摸清页岩气资源家底
2.主攻川西南空白区,推动实现页岩气突破
3.探索新领域,提出新认识
五、准噶尔盆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6.40亿吨,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3815.5亿立方米,勘探开发处于早中期,急需新理论、新认识指导油气突破
(一)基本情况
(二)油气基础地质调查进展
1.博参1井的成功部署向南扩大了二叠系芦草沟组勘探面积,为博格达山区油气调查和勘探突破提供了新线索和新方向
2.重新厘定了准噶尔盆地东部石炭系地层层序,明确了石炭系火山岩的喷发序列和火山岩性、岩相组合特征
3.新疆博格达山北麓新增油页岩资源潜力44亿吨
4.准噶尔盆地南缘山前带发现有厚层油砂,证实了该区具有较大的油砂资源潜力和勘探价值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六、柴达木盆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6.30亿吨,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3887亿立方米,勘探开发处于早期,勘探潜力大
(一)基本情况
(二)油气基础地质调查进展
1.柴达木盆地侏罗系首获页岩气重要发现,打开了西北侏罗系页岩气勘查开发的“一扇窗”
2.奥陶系发现碳沥青,下古生界首获非常规油气
3.石炭系钻遇天然气,上古生界首获天然气
4.古生界发现多套海相烃源岩,具有良好的生烃潜力
5.石炭系发现生物礁与古岩溶,可提供充足的油气储集空间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1.深化地质综合研究,进一步拓展勘探领域
2.探索柴达木盆地东部覆盖区地震相特征,加强地球物理处理与解释技术攻关
3.开展非常规、常规油气等多能源综合调查
七、银额盆地油气地质工作程度极低,油气基础地质调查估算油气资源量超过30亿吨,有望成为我国油气勘探的战略接替区
(一)基本概况
(二)油气基础地质调查进展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八、羌塘盆地具备形成大型油气田的油气地质条件,其远景资源量在百亿吨以上,急需实现油气调查战略突破
(一)基本情况
(二)油气基础地质调查进展
1.解决了制约羌塘盆地油气调查与评价的关键地质问题,为盆地油气勘探突破提供了理论支撑
2.高原冻土、地质构造复杂区地震采集取得重大突破,获得了高品质二维地震数据,探获两个大型圈闭构造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1.实施油气参数井工程,实现油气战略发现与突破
2.深化钻井综合研究,明确盆地油气勘探前景
3.深化地质综合研究,进一步拓展勘探领域
4.加大投入,实现羌塘盆地油气资源潜力的全面评价
004 中国煤炭资源调查报告
一、煤炭资源调查工作为新疆百亿吨级资源基地建设,为国家产业优化布局提供了资源保障
二、国家扶贫区、边疆民族区及南方缺煤地区煤炭资源调查为精准脱贫、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资源基础
三、优质洁净煤炭资源调查评价为我国煤炭工业煤炭安全绿色开发和清洁高效利用发展奠定了资源基础
四、煤系矿产资源综合调查与评价工作,拓展了“煤型金属矿”找矿新领域,显示了煤系综合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广阔前景
五、在含煤地层、煤系沉积和聚煤规律、煤田构造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新认识,有效指导了煤炭勘查工作
六、煤炭资源调查摸清了我国煤炭资源家底
七、“十三五”期间开展的重点任务
005 新疆油气资源调查报告
一、优选了15个有利勘查区块提交国土资源部,成功出让4个油气勘查区块,有力支撑了油气勘查体制改革
二、准噶尔盆地博格达山前带获得油气新发现,开辟了2万平方千米油气勘探新区
三、塔里木盆地西北缘柯坪冲断带获得油气新发现,开辟了2万平方千米油气勘探新区
四、新疆地区煤层气、油砂、油页岩获得四处新发现,拓展了油气勘探新类型
五、完成了塔里木盆地26条12500千米大剖面拼接处理解释,取得了塔里木盆地深层地质结构新认识
六、建立了和田古隆起演化及成藏模式,提出古城地区具有良好的成藏条件,研究成果指导支撑了油气勘探开发
七、成功运用航空高光谱遥感探测技术进行油气探测,开辟了油气调查新途径
八、“十三五”新疆油气调查重点工作
(一)加强“四新”领域油气基础地质调查,拓展油气勘查新方向
(二)支持新疆矿权改革,优选有利勘查区块
(三)加强全盆地结构构造综合研究
(四)加强理论创新和方法技术总结与推广应用
(五)加强非常规油气资源调查评价,力争提供可供勘查开发的示范基地
006 羌塘盆地油气调查报告
一、羌塘盆地具备形成大型油气田的油气地质条件,预测远景资源量为104亿吨
二、通过地质调查圈定出9个油气有利区块、3个勘探目标区,落实了2个大型圈闭构造
三、高原冻土、地质构造复杂区地震采集取得重大突破,获得了高品质二维地震数据
四、探索了高原油气勘探方法技术,提出适合羌塘盆地的有效方法技术组合
五、解决了制约羌塘盆地油气调查与评价的关键地质问题,为盆地油气勘探突破提供理论支撑
六、建议设立羌塘盆地油气专项,实施油气调查参数井工程,实现油气战略发现与突破
007 银额盆地新层系油气资源调查报告
一、首次确认银额盆地为石炭系-二叠系大型含油气盆地,预测油气远景资源量22亿吨,开辟了我国北方114万平方千米的勘查新区,有望重塑我国北方油气勘查新格局
二、为国土资源部提供6个有利勘查区块,指导和引领了拐参1井、延哈参1井钻获高产工业油气流,实现了银额盆地60多年来首次油气勘探重大突破
三、地质调查与科研结合,创新性提出了3项油气地质新认识
四、通过实验研究与实践探索,建立了1套先进适用的“非震+地震”综合物探方法组合
五、“十三五”工作部署
008 松辽外围新区新层系油气调查报告
一、首次圈定突泉盆地等5个油气远景盆地,开拓了松辽盆地外围油气新区2.7万平方千米
二、松辽盆地及外围上古生界调查评价表明哲斯组和林西组为主力烃源岩层系,具有较好的油气资源前景
三、松辽盆地页岩油气、油砂和油页岩等非常规资源成矿条件好、资源潜力大,有望成为重要的接替资源
四、松辽盆地科学钻探在地质年代格架、白垩纪陆地气候-环境演化、大规模有机质堆积等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五、解决了制约东北地区油气地质调查突破的系列地质问题
六、创新探索了以非震物探为主的火山岩覆盖区油气地质调查有效工作方法
七、创新实践了“基础调查先行、战略选区衔接、商业勘探跟进”的油气新区工作机制
八、建议加强科技理论创新推动新区、新层系和页岩油为重点的新类型油气资源调查评价工作
009 西部重要油气盆地构造体系研究报告
一、首次系统划分了西北地区主要盆地构造体系类型及其演化特征,为油气调查和勘探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深化了构造体系控盆新认识,为油气调查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评价和优选了西北地区四大盆地油气聚集有利区(带),为油气调查和勘探指明了方向
四、明确了构造体系控油作用及规律,为油气勘探提供有力支持
五、科学、合理的油气有利聚集区带评价与预测,获得近年来油气勘探验证
六、建议开展其他地区构造体系控油作用研究以及西部地区关键地质问题深入调查
010 中国重力油气调查图集(简介)
一、编图目的
二、编图内容
三、主要成果
四、数据精度与编图方法
五、问题与建议
011 中国航磁油气调查图集(简介)
一、编图目的与意义
二、使用的资料及编图思路
(一)使用的资料
(二)编图思路
三、编图内容
(一)航磁 ΔT 场和数据换算图
(二)盆地及沉积坳陷分布图
(三)沉积层厚度图
(四)断裂及岩浆岩分布图
(五)区域构造图
四、图件表达方式
(一)3 个层面表达
(二)一图一说明
五、使用建议
(一)管理决策
(二)勘探工作
(三)地学研究
非常规能源
012 中国非常规和新型能源调查报告
一、页岩气(油)调查实现重大发现或突破。
二、砂岩型铀矿取得重要找矿新突破
三、海域、陆域天然气水合物获得重大发现
四、地热资源展现新前景
五、锂矿、石墨新型能源调查取得重大进展
六、能源地质调查理论、技术、装备取得新进展。
七、“十三五”期间重点任务
013 中国页岩气调查报告
一、勘查开发情况
(一)中央财政引导,资源调查有序推进
(二)地方政府助推,区域评价逐步展开
(三)企业投入加大,勘查开发快速发展
二、主要进展
(一)资源调查展示良好前景
1.初步评价资源潜力巨大
2.基本查明南方下古生界海相地层是我国页岩气主力层系
3.华北上古生界海陆交互相页岩气获得重要发现
4.北方中生界陆相页岩气见到良好显示
(二)勘查开发取得重要突破
1.四川盆地下古生界海相页岩气勘查开发获得重大突破
2.四川盆地中生界陆相页岩气勘查开发取得突破
3.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陆相页岩气勘查开发取得新进展
4.中标区块页岩气勘查稳步推进
5.产能建设快速发展
(三)海相页岩气富集成藏模式初步建立
(四)勘查开发技术及装备基本实现国产化
(五)绿色勘查开发模式基本形成
三、政策措施
(一)中央出台多项鼓励和扶持政策
(二)国土资源部着力推进页岩气勘查开发
(三)地方政府大力支持页岩气勘查开发
(四)技术标准体系逐步建立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014 中国北方砂岩型铀矿资源调查报告
一、北方砂岩型盆地铀矿地质调查取得重要突破
(一)松辽盆地新发现两处大型远景规模的矿产地,为老工业基地资源接替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二)鄂尔多斯盆地新发现矿产地7处,扩大了盆地铀资源潜力,为形成新的大型铀矿勘查开发基地奠定了资源基础
(三)在准噶尔盆地东部地区新发现大型远景规模铀矿产地1处,取得了该区砂岩型铀矿找矿历史性突破
二、实现理论、工作机制、勘查技术方法的创新,有效指导砂岩型铀矿找矿新突破
(一)找矿思路创新,提出了“大盆地、大砂体、大规模成矿作用成大矿”的新认识,拓展了找矿新区,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找矿发现
(二)勘查技术方法创新,建立了煤田、油气田钻孔资料“二次开发”为主线的铀矿勘查技术方法体系,形成了快速高效的找矿新局面
(三)成矿理论创新,提出了陆相盆地沉积环境、盆地构造等对大规模成矿作用制约的新认识,有效指导铀矿找矿
(四)工作机制创新,建立产学研大联合的砂岩型铀矿找矿工作新平台,实现合作共赢,盘活煤炭、石油勘查开发海量钻孔资料,形成了快速高效的找矿新局面
三、“十三五”北方砂岩型铀矿调查的三点重点任务
015 中国煤层气调查报告
一、完成全国煤层气资源潜力评价,2000米以浅煤层气地质资源量30万亿立方米,为国家煤层气勘查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煤层气地质调查取得重要进展,拓展了煤层气勘查新领域
三、勘查开发取得新进展,2015年新增探明地质储量26亿立方米,开采量171亿立方米,利用水平明显提高
四、煤层气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推进,煤层气新区勘查开发初现曙光,有效补充国家清洁能源,拉动当地经济发展
五、煤层气勘查开发技术取得新进展,有效促进产业发展
六、“十三五”期间重点工作建议
016 中国油页岩资源调查报告
一、在松辽、准噶尔、鄂尔多斯、柴达木等盆地开展基础地质调查,新增地质资源量3532亿吨
二、商业勘查开发成果初显,松辽盆地东南部油页岩新增查明资源储量1024亿吨
三、原位开采技术取得突破,初步建立4种油页岩成矿模式,有效指导勘查开发
四、全国油页岩资源动态评价,预测1000米以浅的油页岩资源量12261亿吨,为国家勘查规划和工作部署提供了科学依据
五、“十三五”期间的重点任务
017 中国油砂资源调查报告
一、鄂尔多斯、准噶尔、柴达木等盆地油砂基础地质调查工作新发现一批优质油砂资源,为后续勘查开发提供资源基础
二、重点矿带油砂勘查开发取得重要进展,新增查明油砂油地质储量近5亿吨,初步形成3处油砂开发基地
三、完成全国油砂资源潜力评价,估算全国油砂油地质资源量60亿吨,为勘探开发提供了依据
四、科技创新取得新进展,油砂原位开采技术试验成功,初步建立中国陆相油砂成矿模式
五、“十三五”重点工作建议
018 中国地热资源调查报告
一、我国336个地级以上城市浅层地温能资源年可开采量折合标准煤7亿吨,可实现建筑物供暖制冷面积320亿平方米
二、我国地下热水资源年可开采量折合标准煤19亿吨,相当于2015年全国能源消耗的44%,年开采量折合标准煤415万吨,年产值约7400亿元
三、干热岩资源属国家战略性接替能源,初步估算资源量折合标准煤856万亿吨,尚处于探索研究阶段
四、京津冀地区地热资源年可开采量折合标准煤3.43亿吨,可基本满足该地区建筑物供暖制冷需求,应以浅层地温能为主、地下热水为辅,整体推进地热供暖替代散煤燃烧
五、长江经济带地热资源年可开采量折合标准煤9.3亿吨,相当于该区2015年能源消耗总量的74%,应加强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解决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季供暖
六、下一步工作
019 中国氦气资源调查报告
一、评价了渭河盆地氦气资源潜力,估算氦气资源量14.78亿立方米,圈定华阴等3处远景区
二、初步调查了渭河盆地氦气成藏条件,总结了壳源氦气的弱源气成藏模式,探索了氦气调查技术方法体系
三、有效引领商业跟进,氦气提取技术方法试验取得重要进展
四、开展了我国主要含油气盆地氦气地质条件综合研究,渭河、四川、塔里木、柴达木等盆地局部具有氦气资源前景
五、“十三五”期间重点工作建议下一步工作打算与建议
020 长江经济带页岩气调查报告
一、突破传统认识,创新性提出复杂构造区油气页岩气成藏理论,探索解决长江经济带油气页岩气调查关键性地质和技术方法问题
(一)在上游复杂构造区提出“三位一体”页岩气成藏理论,指导了安页1井等重大突破
(二)在中游古隆起区提出“黄陵隆起发育刚性基底,构造稳定,页岩有机质热演化程度低”新认识,指导了鄂宜页1井、鄂阳页1井等重大发现
(三)在下游对冲构造带提出了“保存条件好的古生界小型凹陷具有成藏潜力”新认识,指导了港地1井等新发现
(四)总结了长江经济带不同地质条件下5种页岩气成藏模式,完善了复杂构造区油气页岩气调查理论体系
(五)创新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助力油气页岩气调查取得新突破
二、科技创新引领,实现长江经济带油气页岩气调查新区、新层系、新类型重大突破,开创长江经济带油气页岩气勘查新格局
(一)油气页岩气调查由盆地内向盆地外逐步转移、从上游向中下游稳步推进,开辟了6万平方千米勘查新区,取得了新区的重大突破
(二)盆地外复杂构造区油气调查目的层系由新向老转变,拓展了9套新层系,取得了新层系的重大突破
(三)发现3种新类型,取得了油气页岩气调查新类型的重大突破
(四)获得安页1井等12口井油气页岩气重大突破与发现
(五)初步形成3个勘查示范基地,开创长江经济带油气页岩气勘查新格局
三、服务国家需求,圈定10个页岩气调查远景区、优选14个有利勘查区块,支撑脱贫攻坚和绿色长江经济带建设
(一)优选14个有利勘查区块,支撑油气勘查开采体制改革
(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力支撑脱贫攻坚工作
(三)提供清洁能源基础,支撑绿色长江经济带建设
四、精心规划部署,“十三五”期间分重点开展上、中、下游油气页岩气调查、分层系开展资源潜力评价、建设勘查示范基地,为长江经济带重大战略奠定资源基础
(一)分层系开展上、中、下游油气页岩气调查,力争实现重大突破
(二)按层系开展页岩气资源潜力评价工作,优选有利勘查区块,支撑油气勘查开采体制改革,建设勘查示范基地
(三)全力推进油气页岩气调查科技攻关,形成油气页岩气调查理论体系
(四)研发快捷高效的页岩气勘查、实验测试关键技术与仪器装备
大宗紧缺矿产
021 中国大宗矿产资源报告
一、查明资源储量较大,优质大型矿床少,贫矿、难选矿较多,具有地域差异,初步形成生产基地51处
二、铁、锰、铬、铜、镍对外依存度超过70%,铝土矿、金、钾盐对外依存度超过40%,铅、锌、银对外依存度超过30%,磷矿生产过剩
(一)铁矿
(二)锰矿
(三)铬矿
(四)铜矿
(五)铅矿
(六)锌矿
(七)铝土矿
(八)镍矿
(九)金矿
(十)银矿
(十一)磷矿
(十二)钾盐
三、资源平均查明率在35%以下,找矿潜力大,有望形成26处资源潜力区
四、资源消耗量大,钾盐、铜、镍后备资源不足,铁、铝土矿、磷矿资源较丰富但品质差,长期依赖国外资源供应
五、地质调查发现和评价了驱龙铜矿、夏日哈木镍矿等50余处大型矿床,形成10余处大型资源基地,重塑了我国重要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格局
六、结论与建议
(一)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重大转型期,矿产资源需求结构变化迫切要求调整勘查开发格局、优化资源产业布局
(二)我国主要大宗矿产资源潜力较大,建议加强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提高资源保障程度
(三)我国大宗矿产供应短缺局面近期难以改变,建议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保障资源安全供给
(四)资源二次利用是提升资源保障能力的重要途径,建议鼓励和支持二次资源综合回收利用
022 中国铁矿资源调查报告
一、我国铁矿资源总量丰富,但以低品位铁矿石为主,是世界第四大铁矿资源国、第一大铁矿生产国和消费国,2015年对外依存度高达70.7%
二、地质调查新发现矿产地50余处,新增资源量100亿吨以上,为提高国内铁矿资源保障程度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辽宁本溪大台沟铁矿新增铁矿石资源量57亿吨,实现铁矿调查评价的重大突破
(二)安徽庐江泥河铁矿探获铁矿石资源储量1.8亿吨,探索形成的“泥河模式”丰富了地质找矿机制
(三)西天山阿吾拉勒铁矿探获铁矿石资源量12.5亿吨,为阿吾拉勒铁矿资源基地建设奠定了资源基础
(四)新疆西昆仑塔什库尔干新增铁矿石资源量5亿吨以上,对促进边疆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矿山接替资源勘查新增铁矿石资源储量13亿吨,延长了矿山服务年限、稳定一批职工就业,经济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四、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预测我国未查明铁矿资源量1960亿吨,首次实现了定量定位预测,为铁矿找矿部署指明了方向
五、成矿理论和成矿规律研究取得重要进展,探索形成一套有效找矿方法技术,为铁矿找矿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技术支撑
六、结论与建议
(一)铁矿资源安全供应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建议统筹规划铁矿资源产业布局
(二)我国铁矿资源总量丰富但品质较差,建议以富铁矿为重点加强铁矿选区研究和调查评价
(三)我国铁矿供应短缺局面近期难以改变,建议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保障资源安全供给
023 中国铬铁矿资源调查报告
一、我国铬铁矿资源储量和产量极少,却是世界上最大的铬铁矿消费国和进口国,对外依存度高达99%以上
二、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预测铬铁矿未查明资源量5556万吨,主要分布在新疆、西藏、内蒙古和甘肃等省区,资源查明率仅为24.8%
三、总结提出蛇绿岩套中央含矿构造岩相带内铬铁矿体平面上成群出现、分段集中,剖面上斜列叠瓦状展布等分布规律
(一)中央含矿构造岩相带分析研究对铬铁矿找矿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超基性岩体规模以及岩相分带、岩石组合和岩石化学特征等对铬铁矿找矿具有重要指示意义
(三)“小岩体成大矿”为铬铁矿找矿指明了新思路
四、铬铁矿找矿取得重大突破,在西藏罗布莎矿集区新增铬铁矿资源量超过330万吨,为提升我国铬铁矿资源保障程度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结论与建议
(一)加强铬铁矿地质调查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后备资源
(二)加强境外铬铁矿找矿工作,保障国内资源需求
(三)进一步加强成矿规律研究和有效性方法技术示范,为铬铁矿找矿提供理论方法技术支撑
024 中国铜矿资源调查报告
一、我国是全球第七大铜资源国、第一大铜消费国,2015年对外依存度达78.7%
二、发现和评价了驱龙、甲玛、铁格隆南、普朗、土屋等大型-超大型矿床,在我国西部初步形成了亿吨级铜矿远景地带
(一)初步形成西藏多龙矿集区2000万吨级铜资源基地
(二)初步形成西藏驱龙-甲玛2000万吨级铜资源基地
(三)初步形成滇西北500万吨级铜资源基地
(四)初步形成新疆土屋-延东500万吨级铜资源基地
三、老矿山深部及外围新增资源储量510万吨,稳定了矿山产能和职工就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四、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预测铜矿未查明资源量3亿吨,实现了铜矿定量、定位预测,为铜矿找矿突破指明了方向
五、斑岩型-浅成低温热液型-隐爆角砾岩筒型“三位一体”找矿预测模型,指导西藏多龙整装勘查区取得重大找矿突破,实现了地质调查与科学研究有机融合
六、结论与建议
(一)铜矿是我国大宗紧缺矿产,建议加大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力度,提高国内铜矿资源保障程度
(二)“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是我国铜矿供应的基本格局,建议围绕“一带一路”战略,加强境外铜矿资源勘查开发
(三)我国铜矿共伴生有益元素多,建议加强选矿技术的科技创新及推广应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025 中国铅锌矿资源调查报告
一、我国是世界第二大铅锌资源国、第一大铅锌生产和消费国,2014年对外依存度分别为36.1%和 35.2%
二、发现并评价了火烧云、大脑坡、马元、代家庄等大型-超大型矿床,新增资源量超过1亿吨,基本保障了我国铅锌资源需求
(一)新疆和田火烧云铅锌估算资源量1740万吨,有望成为我国最大的铅锌矿床
(二)湖南花垣-凤凰整装勘查区大脑坡、杨家寨、清水塘等矿区探获铅锌资源量1177万吨,初步形成千万吨级勘查开发基地
(三)在陕西马元-白玉地区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中发现马元铅锌矿,探获铅锌资源量220余万吨,为该区找矿工作指明了方向
(四)新疆乌恰县乌拉根铅锌矿探获铅锌资源量448万吨,为边疆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
三、老矿山深部和外围新增铅锌资源储量1196.42万吨,延长矿山服务年限,稳定职工就业,取得良好经济及社会效益
四、全国矿产矿资源潜力评价预测未查明资源量铅23503万吨、锌51125万吨,摸清了资源家底,为今后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指明了方向
五、将扬子地块周缘铅锌多金属成矿系统划分为3大类,构建了中上扬子地块周缘成矿系统的时空结构和成矿谱系丰富和完善了扬子地块周缘铅锌多金属成矿理论
六、结论与建议
(一)铅锌是我国传统优势资源,但目前对外依存度均高于35%,建议加大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力度,立足国内提高资源保障程度
(二)铅锌矿资源开发对环境影响重大,建议控制小铅锌矿山的开发,支持绿色矿业的发展
(三)铅锌矿中共伴生大量的稀有稀散金属,建议加强科技创新,促进综合勘查、综合评价和综合利用
026 中国铝矿资源调查报告
一、我国是全球第七大铝土矿资源国、第一大铝生产和消费国,2015年对外依存度为40%
二、铝土矿找矿取得重大突破,形成黔北、桂西南、晋中-晋中北、豫西等国家级资源勘查开发基地
(一)黔北地区新增资源量5.8亿吨,为实现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战略目标提供了资源支撑
(二)广西龙州-扶绥整装勘查区新增资源储量5300万吨,为桂西南铝土矿资源开发基地提供了资源保障
(三)在山西交口、沁源、兴县、霍西等地区累计估算铝土矿资源量5.02亿吨,夯实了晋中-晋中北铝土矿开发基地资源基础
(四)豫西地区累计探获铝土矿资源量2.53亿吨,其中礼庄寨地区煤下铝土矿勘查探获资源量4277.72万吨,拓展了华北陆块铝土矿找矿空间
三、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预测我国未查明铝土矿资源129.7亿吨,首次实现了定量定位预测,为铝土矿今后找矿工作部署提供了依据
四、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有力支撑了铝土矿勘查评价及开发利用
(一)新技术为贵州务川大竹园铝土矿勘探护航
(二)铝土矿中低品位选冶技术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果,为该类型矿石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五、结论与建议
(一)加强红土型和煤下铝土矿地质找矿,立足国内提高我国铝土矿资源保障程度
(二)我国的铝土矿中共伴生大量的稀有稀散金属,建议加强采选冶技术科技创新,促进综合评价和综合利用
(三)充分利用境外优质铝土矿资源
027 中国金矿资源调查报告
一、我国金矿资源较丰富,是世界最大黄金生产国、消费国和进口国,对外依存度高达58.2%
二、地质调查新发现矿产地300余处,新增资源量3750吨,为提高国内金矿资源保障程度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矿山接替资源勘查新增金资源储量近1000吨,稳定了矿山产能和职工就业,社会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四、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预测金矿未查明资源量32668吨,实现了金矿定量、定位预测,为金矿找矿突破指明了方向
五、建立了金矿主要成矿类型矿床模型,成矿理论和成矿规律研究取得重要进展,探索形成一套有效找矿方法技术,为金矿找矿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技术支撑
(一)构建了胶东构造蚀变岩型金矿、滇黔桂微细浸染型金矿等矿床模型
(二)成矿规律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三)探索形成一套有效找矿方法技术
六、结论与建议
(一)金是国家重要的战略性矿产资源,涉及经济金融安全,建议制订与国家金融战略配套并行的国家黄金战略
(二)我国金矿资源潜力大,建议加大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力度,立足国内提高资源保障程度
(三)金矿供应短缺局面近期难以改变,建议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保障资源安全供给
(四)我国金矿查明资源储量中难选冶、共伴生矿产占比较大,建议加强科技创新,促进综合勘查、综合评价和综合利用
028 中国钾盐资源调查报告
一、柴达木盆地、江汉盆地、西藏盐湖取得重大突破,有望成为我国新的钾盐资源基地
二、滇西南勐野井钾盐矿区外围、新疆罗布泊钾盐矿区外围取得重要进展,为钾盐资源基地提供后续资源
三、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四川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取得一批新发现,拓展了钾盐找矿新领域
四、潜力评价预测全国1000米以浅预测氯化钾资源量16.2亿吨,为国家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五、在盐类学、成钾理论和成钾模式等方面实现4项重要科技创新,总体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六、“十三五”钾盐资源调查的五项重点任务
029 老矿山深部和外围矿产资源调查报告
一、实现老矿山深部和外围新区、新类型、新方向找矿重大突破,55个矿山新增资源量达大中型规模
(一)55个矿山新增资源量达大中型规模
(二)取得一批矿山外围新发现,扩大了区域找矿空间
(三)取得一批矿山深部新类型发现,扩大了深部找矿前景
(四)拓展找矿新方向,实现锡矿找矿重大突破
二、创建了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方法体系,促进了地质调查与科学研究的有机融合,为矿产地质调查工作提供了理论方法支撑
(一)创建了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方法体系
(二)提出了勘查区找矿预测地质模型的构建方法
(三)构建了25种主要矿床类型找矿预测地质模型
(四)提出了成矿规律和成矿机制等方面的新认识
(五)促进了矿产地质调查与科学研究的深度融合
三、创新深部找矿关键技术,显著提升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大深度探测技术的应用水平
(一)大幅度提升关键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应用水平,取得显著成效
(二)提升了地球化学技术应用水平
四、创新提出“地质研究出思路、物化探圈靶区、探矿工程进行验证”的地质找矿技术路线
(一)地质研究确定深部找矿思路和找矿方向
(二)物探化探圈定找矿有利地段
(三)坑探、钻探等验证靶区
五、完成了我国15个矿种232座大中型矿山资源潜力调查,70%以上的矿山深部和外围具有较大资源潜力
六、老矿山找矿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对促进矿业城市(镇)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有效地缓解了矿山资源危机,新增大批资源量,大幅延长矿山服务年限
(二)经济社会效益好
(三)找矿成功率高
(四)资金效率高
(五)资源储量的利用率高,成本低
七、下一步工作部署建议
(一)调整工作思路,加强矿集区找矿预测
(二)进一步完善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推广应用深部找矿方法技术
战略性新兴产业矿产
030 战略新兴产业资源报告
一、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厘定稀土、锂等15种战略新兴产业矿产,基本摸清了资源现状和开发利用情况,为制定国家资源战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一)稀土、石墨、萤石、镓、锗、铟目前为我国优势资源,大量供应国际市场
(二)锂、铍资源丰富,但国内产量无法满足国内需求
(三)铌、钽、锆、铼、铂族元素、钴、高纯石英等资源不足但潜力较大,加强勘查和综合评价可提升资源保障能力
二、地质调查工作取得一批重大成果,基础先行和科技引领作用显著,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一)完成稀土、锂、萤石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基本摸清了我国资源家底
(二)锂、稀土、铌钽、萤石、石墨等矿产取得一批重要找矿进展,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
(三)引领和拉动后续矿产勘查,提交了一批重要矿产资源储量
(四)锂、稀土深加工技术取得新突破,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发挥了科技引领作用
(五)打造形成硬岩锂资源调查、盐湖锂资源调查与开发利用研究和稀土资源综合利用等3个科研团队
三、结论与建议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建议加强矿产资源战略研究,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文明建设对地质找矿提出更高要求,建议加强矿产资源综合调查评价,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三)深加工技术落后是制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建议加强高端应用技术和产品研发,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四)资源家底有待进一步摸清,建议加强全国矿产资源潜力动态评价,为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五)资源保障事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建议加强重点矿种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031 中国“三稀”资源调查报告
一、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稀土资源国、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以36%的稀土资源满足了世界85%的需求
(一)中国是世界第一大稀土资源国,重稀土占比不到1%,分布上具有“北轻南重”的特点
(二)中国是世界第一稀土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资源过度开发、矿区生态环境影响较大
二、稀有金属中锂、铍、铌、钽、锶、铷等资源较丰富但禀赋不佳,锆、铪、铯资源匮乏
(一)锂、铍、铌、钽、锶、铷查明资源储量大,但资源禀赋较差,开发利用困难,大量进口原矿
(二)锆、铪、铯资源严重不足,对外依存度高达95%以上,资源保障形势严峻
三、稀散金属中镓、锗、铟、镉、铊资源丰富,铼、硒、碲资源保障不足
(一)镓、锗、铟资源储量、产量、出口量均列世界第一位,生产和出口直接影响着全球供应格局
(二)镉、铊资源较丰富,镉消费量大需大量进口,铊因剧毒影响应用需求量较少
(三)铼、硒、碲主要从铜钼生产过程中回收,产量受主矿种生产制约,资源保障不足
四、取得四川甲基卡等一批重大找矿成果,稀土选冶及盐湖提锂技术取得新突破,为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一)四川甲基卡锂矿等调查评价取得重大进展,探获了一批重要矿产资源量
(二)藏北地区新发现9处含锂盐湖,柴达木西部南翼山地区估算地下卤水锂资源量(LiCl)1200万吨
(三)云南、贵州中重稀土找矿取得新发现,有望成为我国南方离子吸附型稀土矿战略接续区
(四)铍、铌、钽等稀有金属矿调查取得新发现,提交一批大中型规模矿产地
(五)稀土选冶技术取得新突破,为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方法技术支撑
(六)“太阳池提锂技术”成功应用于盐湖锂产业,实现了从技术研究到产业化开发的结合
五、“三稀”资源深加工及应用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有较大差距,总体处于产业链低端
(一)稀土、钽采选和冶炼技术领先,新材料开发和高端制造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
(二)稀有稀散金属大多生产低端产品,高附加值深加工产品主要依靠进口
六、对策建议
(一)加强重点矿种地质调查、矿产勘查和共伴生矿产综合评价,提高资源保障程度
(二)加强政策引导和开发秩序监管,统筹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三)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优化产业布局,加强高端材料和应用技术研发,引领产业快速发展
032 中国锂矿资源调查报告
一、我国是世界第五大锂资源国,查明金属锂资源储量540万吨,预测资源潜力1760万吨,多分布在青藏高原生态脆弱地区
二、四川甲基卡新增氧化锂资源量88.55万吨,奠定1处世界级锂辉石资源基地
三、西藏北部新发现9处含锂盐湖,柴达木西部南翼山地区估算地下卤水锂资源量(LiCl)1200万吨
四、“太阳池提锂技术”成功应用于盐湖锂开发,实现了从技术研究到产业化开发的结合
五、我国是世界第二大锂产品生产国和第一大消费国,预测未来需求将快速增长,资源保障形势严峻
(一)我国锂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二,原矿对外依存度76%
(二)我国已形成较为完整的锂产业链,但产品以低端为主,锂产业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
(三)我国锂产品消费世界第一,预测未来需求快速增长
六、对策建议
(一)加强锂矿资源调查,有效引导商业性矿产勘查,形成一批资源勘查示范基地
(二)加强政策引导和开发秩序监管,统筹规划锂矿资源和产业布局,提升国际竞争力
(三)坚持科技创新,加强锂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和深加工技术研发,引领锂产业发展新方向
033 中国石墨资源调查报告
一、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石墨资源国,查明资源储量2.6亿吨,预测资源潜力18.7亿吨,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内蒙古和山东等省区
二、地质调查发现新疆黄羊山超大型岩浆热液型晶质石墨矿,改变了岩浆热液型无石墨大矿的历史,有望重塑我国石墨资源格局
三、中国是世界第一大石墨生产国、出口国和消费国,已形成六大石墨生产加工基地,主要生产和出口低端产品
(一)中国是世界第一大石墨生产国,经长期高强度开采晶质石墨储量由2001年的3084万吨下降到2015年的1009万吨
(二)中国是世界第一大石墨出口国,产量的近1/3用于出口,出口产品中约80%为低附加值产品
(三)中国是世界第一大石墨消费国,新兴产业发展将带动石墨需求快速增长,预测到2020年晶质石墨消费量将达到95万吨
四、石墨应用领域不断拓展,石墨烯研究和应用开发活跃,抢占石墨烯制备技术和应用技术制高点是打破国际技术垄断的重要突破口
五、结论和建议
(一)加强优质石墨综合调查评价,有效引导商业性矿产勘查,形成一批资源勘查示范基地
(二)加强政策引导和开发秩序监管,统筹规划石墨产业布局和资源开发,将石墨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三)坚持科技创新,加快石墨提纯及深加工技术研发,率先实现石墨稀技术突破
034 中国优势矿产资源报告
一、优势矿产总体特征
(一)查明资源储量在全球占比大、资源品质高、竞争优势突出
(二)消费总量小、但重要性在不断增强
(三)资源消耗量过大过快,优势程度下降
二、主要优势矿种资源特征
(一)钨矿
(二)锡矿
(三)钼矿
(四)锑矿
(五)稀土矿
三、存在问题与建议
(一)资源储量较大,但基础储量少,建议加大勘查程度,提高资源储量级别
(二)针对资源供需形势变化,科学调整勘查部署
(三)继续加强重要优势矿产的管制,实行差别化管理
035 中国重要非金属资源调查报告
一、资源现状、开发利用及保障程度
(一)中国钾盐资源短缺,且集中分布在西部,对外依存度高
(二)中国是石墨最大生产、出口和消费国,未来需求旺盛,晶质石墨资源保障程度较低
(三)中国磷矿资源丰富,分布集中,贫矿多,富矿少
(四)中国是萤石最大生产消费国和第二大出口国,资源保障程度低,优势地位危机
(五)中国硼矿资源富矿少,贫矿多,市场需求呈不断上升趋势,资源保障程度较低
(六)中国叶腊石资源丰富,优质叶腊石资源保障程度较低
(七)中国是硅藻土产销大国,主要为国内消费,是我国的优势资源
(八)中国石英(高纯)高端产品主要依赖进口,勘查程度极低,保障程度低
(九)中国金刚石资源紧缺,全部依赖进口
(十)中国蓝晶石(红柱石、矽线石)资源较为丰富,资源保障程度较高
(十一)中国重晶石资源位居全球第一,是全球最大的生产国和出口国,第二大消费国
(十二)中国高岭土资源比较丰富,优质资源保障程度较低
(十三)中国是滑石最大生产、出口和消费国,优质滑石市场需求强劲,供应相对偏紧
二、地质调查成果
三、完成钾、磷、萤石、重晶石、硼等矿产资源潜力评价
四、建议
(一)非金属矿产是战略新兴产业重要的矿产资源,建议国家制定重要非金属矿产资源战略
(二)重要非金属矿产地质调查工作程度不高,资源家底不清,建议加强重要非金属矿产地质调查工作
(三)坚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相统一,防止生态环境破坏,建议政府加强监管
(四)我国重要非金属矿产资源利用关键环节技术落后,长期处于产品低端,建议加强全产业链科技创新
重点成矿区带
036 中国主要成矿区带调查报告
一、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程度由24.7%提高到50.6%,新发现矿产地1200余处,圈定找矿靶区3000余处,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布局提供地质依据
二、发现和评价了驱龙铜矿、铁格隆南铜矿、夏日哈木镍矿、白腊水锡矿、大场金矿、道坨锰矿等50余处具有经济价值的大型超大型矿床,有力支撑找矿突破战略行动
三、新形成10处大型资源基地,巩固和提升10处老资源基地,夯实2处世界级资源基地(胶东、甲基卡),为重塑地质勘查开发新格局提供了资源基础
四、在西昆仑、冈底斯、班怒、西南三江、川滇黔、湘西-鄂西等成矿带初步形成亿吨级铜矿远景地带和亿吨级铅锌矿远景地带,为优化资源勘查开发和产业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
(一)冈底斯、班怒、西南三江铜矿找矿实现重大突破,亿吨级铜矿远景地带初步形成
(二)西昆仑、西南三江成矿带铅锌矿实现找矿重大突破,亿吨级铅锌矿远景地带初步形成
五、科技引领,实现了找矿和地质理论创新的重大突破
(一)区域找矿突破,改变了对成矿区带找矿前景、找矿方向的认识
(二)解决了一批制约找矿突破的关键地质问题
(三)取得了一批原创性理论成果
六、发展了我国西部特殊景观区、难进入地区矿产资源勘查评价技术方法
七、建议
(一)建议持续推进西部地区重点成矿区带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有序承接中东部产业转移,提高资源供应保障能力
(二)建议强化战略导向,破解创新发展科技难题
(三)建议加强锂、铌、钽、晶质石墨、萤石等战略新兴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保障资源供应,支撑新型制造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
037 整装勘查区地质调查报告
一、概况
二、进展与成果
(一)全面部署完成整装勘查区基础地质调查工作,取得了一批重要找矿新发现
(二)新增一批重要矿产资源储量,东部地区老资源基地得到巩固、西部地区新形成一批资源基地
(三)创建“三位一体”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技术方法应用与推广取得实效,成为找矿突破的重要支撑
(四)构建“产学研”科技创新平台,勘查区找矿预测和物化探解释复核团队已初步建成,在促进整装勘查区找矿突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创新提出“组织领导是保障、公益先行是基础、机制创新是有效途径、科技创新是重要支撑”的整装勘查新机制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夯实地质基础,加强整装勘查区基础地质调查工作
(二)创新理论方法技术,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
(三)优化工作布局,确保实现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目标
(四)强化绿色勘查,服务生态文明建设
038 青藏高原(青海片区)矿产资源调查报告
一、概况
二、主要进展与成果
(一)全面开展1:5万矿产资源调查评价等基础性工作,奠定找矿突破的基础
(二)新发现一批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大型超大型矿床,探获了一批资源量
1.镍矿
2.金矿
3.铜铅锌
(三)初步形成东昆仑金矿等一批资源基地,对重塑我国矿产勘查开发新格局具有重大意义
1.柴达木盆地深层卤水钾盐勘查基地
2.祁漫塔格有色金属勘查开发基地
3.东昆仑金矿勘查开发基地
4.沱沱河-玉树有色金属资源储备基地
(四)“可燃冰”、石油天然气、页岩气、干热岩等能源矿产找矿取得重大突破和重要进展
(五)科技创新引领找矿突破,改变了以往对区内重要成矿带找矿前景、找矿方向的认识
(六)发展了我国西部特殊景观地区、艰险地区矿产资源勘查评价技术
三、结论与建议
(一)铜、镍、金、钾盐、锂等找矿潜力大,建议精准投入,充分发挥地质工作在青海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先行作用
(二)青藏专项工作机制有利于实现找矿突破,建议继续开展部省合作,巩固和扩大合作成果
(三)青海基础地质调查程度相对较高,建议下一步主要围绕资源基地开展技术经济、环境综合调查
039 青藏高原(西藏片区)矿产资源调查报告
一、概况
二、进展与主要成果
(一)基础地质工作程度大幅提高
(二)新发现一批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大型超大型矿床,探获了一批资源量,取得重大找矿成果
1.铜矿
2.铅锌矿
3.铬铁矿
4.金矿
5.盐湖硼钾锂矿
(三)重塑我国矿产勘查开发新格局,形成了两个国家级大型铜多金属资源基地
(四)取得青藏高原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引领找矿突破
1.抢占青藏高原地球科学研究制高点,形成了一批原创性的重大地质成矿理论成果
2.发展了我国西部特殊景观地区、难进入地区矿产资源勘查评价技术
(五)人才队伍与团队建设成效斐然
三、结论与建议
(一)加强精准扶贫投入,充分发挥地质工作在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二)青藏专项工作机制有利于实现找矿突破,建议继续开展部省合作,支撑找矿突破战略行动
(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议树立绿色勘查理念,统筹适度开发利用矿产资源
040 新疆“358”矿产资源调查报告
一、主要进展与成果
(一)累计完成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34.38万平方千米,1:5万航空磁测55.82万平方千米,重点成矿区带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程度达到60%,发现矿(化)点1043处
(二)初步形成3处千亿吨级煤炭基地,2处10亿吨级铁矿基地,1处亿吨级锰矿基地,1个千万吨级铅锌矿基地,1个百吨级金矿基地,新发现大型、特大型铀矿床各1处,为我国矿产勘查开发“东西并举”奠定资源基础
1.能源调查取得重大进展,形成3处千亿吨级煤炭资源基地、新增大型特大型铀矿床各1处
2.战略性新兴矿产资源调查取得新成果
3.形成2处10亿吨级铁矿资源基地
4.新发现千万吨级超大型铅锌矿
5.天山卡特巴阿苏金矿的发现,显示中亚“金腰带”延伸至中国新疆
6.玛尔坎苏超大型富锰矿战略资源基地初步成型
(三)伊犁河谷地区解决当地1万人饮用水及5000亩农业灌溉用水,喀什市南部勘查发现了2处饮用水大型水源地,发现富硒土壤454万亩,为实现脱贫致富奠定了基础
(四)解决5个制约找矿突破的关键矿产地质问题,创建了2套快速评价技术方法组合,为找矿突破提供科技支撑
1.协同攻关,解决5个制约找矿突破的关键性科学问题
2.优化组合,建立了两套适合不同景观区的快速评价技术方法组合
(五)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成立“国土资源部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学合作研究中心”,开启了国际地学合作的新篇章
二、结论与建议
(一)铬铁矿、钾盐、锰矿、锂、晶质石墨等找矿潜力大,建议精准投入,充分发挥地质工作在新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先行作用
(二)新疆“358”模式有利于实现找矿突破,建议继续开展部省合作,巩固和扩大合作成果
(三)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是地质事业发展的根基,建议继续深化地学科技创新,提升地质工作技术方法水平
(四)国际合作是地学发展的创新动力,建议抓住“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开展矿业和地学全方位合作
支撑国家矿政管理
041 中国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报告
一、全面梳理了我国28种矿产资源储量的数量、类型、结构、品质、开发利用状况,以及各要素的空间分布,为国家资源管理奠定了坚实可靠基础
二、系统查明矿产资源储量占用情况,为合理配置资源、短期形成产能、缓解资源供应压力提供了依据
三、首次系统查明我国煤炭资源14种煤类储量的数量和灰分、硫分及其空间分布,为科学合理利用煤炭资源提供支撑
四、测算了24种矿产可回收资源储量,客观地反映了国家矿产资源国情,分析了我国矿产资源的国际地位
五、首次构建以块段为基本数据单元的全国25种矿产资源储量的品位-吨位模型,为全面掌握我国各类资源禀赋特征提供了科学方法
六、建立了全国矿区空间数据库和矿产资源储量动态管理支持系统,为实现资源储量从一维属性管理向空间管理的飞跃奠定了基础
七、系统清理了资源储量消耗挂账等问题,全面掌握了资源消耗和保有情况,形成系列技术规范,为储量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奠定了基础
八、厘清了矿体、矿区和矿权的空间关系,为矿政管理和矿产勘查评价积累了系统可靠的基础资料
九、完成国家矿产资源储量数据库更新,综合研究成果获国务院领导重要批示
十、结论与建议
(一)我国重要矿产资源供需形势不容乐观,建议稳定支持找矿勘查工作,提高勘查程度
(二)统筹“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依托“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加强境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保障资源安全供给
042 中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报告
一、首次实现全国陆域25种重要矿产资源潜力定量评价,提出我国具备立足国内提高资源保障程度的基本判断
二、实现对建国以来地质矿产资料最系统的搜集、集成和综合分析,为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提供了扎实的基础资料
三、建立了大地构造相研究方法分析成矿环境、建造构造研究方法分析成矿地质作用的成矿背景研究工作体系
四、创新了物化遥多元信息用于矿产预测的方法,为矿产预测提供了重要基础支撑
五、创立了矿床模型综合地质信息预测理论方法,建立了新的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技术方法体系
六、创新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工作机制,为矿产资源潜力动态评价奠定了重要基础
七、成果得到及时转化应用,为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阶段目标实现发挥了重要作用
八、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优化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工作布局,立足国内提高矿产资源保障能力
(二)开源与节流并举,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三)加强战略新兴矿产调查,为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四)实施矿产资源潜力动态评价,推进成果转化和应用
043 中国矿业权核查情况报告
一、取得的主要成果
(一)获得了全面系统、真实可靠的矿业权权属基础数据
(二)建立了覆盖我国所有矿山的地质测量基础设施
(三)系统梳理分析了矿业权存在的问题并分类提出了处理建议
(四)开发建设了矿业权实地核查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
(五)系统提出了矿业权实地核查技术方法指南与技术要求
(六)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矿业权实地核查成果数据的县市级矿政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模式
(七)丰富和发展了矿政管理理论和方法体系
二、对策建议
(一)加强矿业权科学设置方案研究
(二)加强技术支撑队伍建设,充实基层矿管技术力量
(三)探索建立矿业权动态管理长效机制
044 中国重要矿山“三率”综合调查报告
一、概况
二、主要成果
(一)制定并发布矿种“三率”指标要求,矿产开发“三率”指标体系基本建成
1.重新定义“三率”指标
2.发布了27种重要矿产资源开发“三率”最低指标要求
(二)首次全面系统地获取了全国矿山“三率”基础大数据
(三)摸清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先进技术工艺状况
三、主要认识
(一)我国主要矿产“三率”指标总体提高,提前达到“十二五” 共伴生矿产综合利用率目标
(二)我国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和选矿回收率跃居世界先进水平
(三)我国矿产开发利用集约化程度提高
(四)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结构性差距依然存在
(五)矿山废弃物总量巨大,可利用空间大
四、对策建议
(一)建立矿产资源循环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促进绿色矿业发展
(二)实行矿产资源差别化管理,促进矿业健康发展
(三)优化矿业结构,促进矿业集约化发展
(四)加强矿产开发利用领域的科技创新,提高我国资源利用效率和保障能力
附录:“三率”指标释义
045 中国能源资源战略研究系列报告
一、原创性提出能源需求“S”形理论,揭示了人均能源消费、能源消费强度变化及能源部门消费波次递进等规律,建立全新能源需求预测体系,发展了资源经济学理论,为国家能源科学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1.人均能源消费与人均GDP全周期“S”形规律
2.部门能源需求波次递进规律
3.能源消费强度顶点下降与后移规律
二、全球与中国中长期能源需求预测准确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最新预测显示,我国能源需求将于2030年达到峰值;在能源资源国情调查基础上,综合论证了我国能源资源保障程度形势,对支撑新时期国家宏观决策、指导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我国能源需求将于2030年前后到达峰值,结构进一步优化,低碳能源比重显著上升
2.首次系统摸清了我国14种煤类资源储量的数量、灰分、硫分及其空间分布,综合油气、煤炭、铀矿等国情调查成果,摸清了我国能源矿产家底
3.系统论证了2020?2030年,我国煤炭、石油、天然气、铀矿、煤层气、页岩气、油页岩(油砂)7种能源矿产的可供储量与可供产量,结合对国内外能源格局深入分析,综合论证我国能源资源对国民经济建设的保障程度
三、揭示了全球油气供需“三圈两系”新格局:美洲贸易圈(供需一体体系)、欧洲-前苏联贸易圈(供需分离体系)和亚洲-中东贸易圈(供需分离体系),勾画了全球油气供需新版图,支撑我国油气开发“走出去”战略调整
四、在一系列重大判断的基础上,把握最新国际政经与能源格局,提出我国能源安全战略构想与对策建议:围绕优质能源开发与煤炭清洁利用,节能优先,化石能源为基础,多元化为长久目标,通过体制创新与科技创新,推动能源革命与生态文明建设
五、成果意义
046 全球能源资源格局与中国资源战略研究报告
一、首次揭示了以人均资源消费“S”形规律为核心的一系列资源需求规律,丰富了资源经济学理论,为资源科学管理和产业结构调整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二、创立了全新的能源资源需求预测方法体系,准确预判了我国矿产资源需求的两个重大转折期,为经济转型发展和政策调整提供了重要依据
三、研究揭示了全球油气供需“三圈两系”新格局和矿产资源“供需分离”新特征,为我国全球能源资源安全保障提供了战略思路和应对措施
四、系统深入论证了我国能源需求趋势和能源资源保障程度,有效支撑新时期国家能源发展战略
五、大力推广成果应用,努力服务国家社会需求
047 中国矿山开发秩序状况及主要问题对策
一、基本情况
(一)每年一次的全国陆域矿产资源开发秩序遥感调查
(二)重点矿区的遥感监测
二、主要成果
(一)全国陆域矿产资源开发活动基本有序
(二)重点矿区矿业开发秩序正在好转
(三)中东部地区的违法开采密度较大
(四)无证开采、越界开采为主要违法类型
(五)露天开采是主要的违法开采方式
(六)私营企业是主要的违法经济主体
(七)煤、铁、金、铜、铅、锌、铝土、轻稀土是主要的违法重要矿种
三、成果转化与应用
四、科技进步与创新
五、人才培养
六、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主要问题
(二)结论
(三)对策及建议
048 中国资源环境遥感地质调查报告
一、基本情况
二、主要成果
(一)生态地质环境遥感调查与监测基本摸清我国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现状,提出了重大生态地质环境问题与针对性治理建议
(二)地质灾害遥感调查工作,系统、科学地提高地质灾害防控、治理与应急救援能力
(三)区域地质遥感调查工作程度大幅度提高,填补困难地区地质调查工作空白
(四)矿山遥感调查与监测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状况,为国土资源管理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三、成果转化与应用
(一)生态地质环境遥感调查与监测成果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
(二)地质灾害遥感调查成果服务于防灾减灾
(三)区域遥感地质调查成果服务于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
(四)矿山遥感监测成果服务于国土资源管理工作
四、科技进步与创新
五、人才培养
六、下一步工作建议
第二篇 服务海洋强国建设
海域基础地质调查
049 1: 100万中国管辖海域区域地质报告
一、首次实现我国管辖海域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全面覆盖,在中国海洋地质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一)建立并采用统一的技术标准,实现我国管辖海域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全覆盖
(二)首次以实测资料为主,编制了1:100万基础地质系列图
(三)发现并命名一批新的地理实体
二、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取得重要科学认识,推动并引领了我国西太平洋边缘海重大基础科学问题研究
(一)对我国四大海区区域地层进行系统厘定与对比,为沉积及其演化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编制区域构造图,识别我国管辖各海域的区域地质构造特征
(三)查明四大海区沉积物组成及来源,总结了不同海域的沉积模式
(四)提出南海的形成演化的新认识
三、发现了一批新的找矿线索,引领和带动了新领域和新层位矿产资源调查
(一)发现了海域油气调查新区、新层系,为油气调查部署提供了重要指导
(二)划分了水合物资源远景区,为海域水合物调查部署指出了方向
(三)南海深海区发现多金属结核、结壳,为深海固体矿产资源调查提供科学依据
四、海洋基础调查成果助力国家经济发展和重大涉海工程建设
(一)海洋地质研究为跨海通道工程部署提供合理建议
(二)数字海洋地质实现社会化服务
(三)编制矿产资源分布图,圈定有利赋存区,引领海洋矿产资源勘查
五、“十三五”工作建议
050 1: 25万中国管辖海域区域地质报告
一、填补了我国中比例尺海洋区域地质调查空白,开启了海洋基础地质调查的新纪元
(一)首次开展了中比例尺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试点工作,填补了该领域空白
(二)首次建立了我国1:25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行业规范,指导了后续图幅的工作
(三)在重点海域实现了环境地质与区域地质构造的新发现与新认识
1.分析了典型海域海水及沉积物环境质量情况,评价了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2.获取了台湾海峡海域燕山晚期岩浆活动年代学证据,查明了滨海断裂带莆田幅段的质构造特征
3.基于高精度地球物理资料,确定了胶莱盆地的海域边界
(四)通过对第四纪沉积体系的精细研究,揭示了我国东部海域海陆相互作用的机制
1.基于高精度浅地层剖面,发现山东半岛近岸泥质区并分析了其成因机制
2.系统地研究了浙闽沿岸中小河流为代表的“中小河流-瞬时大通量-极端气候影响-快速物质转换”的源汇体系
二、在有效服务于海洋生态文明、海洋重大工程建设、海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维护国家海权方面取得四项重要成果
(一)系统评价了重点海域地质环境质量,有效服务于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二)系统地识别了重点区域海洋地质灾害类型,有效服务于海洋重大工程建设
(三)圈定了重点海域滨海砂矿资源量,为国家矿产资源基地规划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三、人才培养
四、“十三五”工作部署
(一)重点经济带基础地质调查
(二)区域成果集成及实现科技创新
051 1: 500万中国海陆地质地球物理图集(简介)
一、首次系统揭示了中国海陆地壳结构
二、揭示了地壳深部与浅层的制约关系,主动服务地质找矿
三、阐明了中国海陆构造格架及其时空演化
四、创造性地提出了“块体构造学说”
五、研发了地学系列图件编制的系列新技术新方法
六、支撑了国民经济建设、资源开发部署和国家中长期规划
七、支撑了我国基础研究与教学,培养了一批科学家
052 1:100万中国海区及邻域地质地球物理图集(简介)
一、首次以最大尺度展示了中国全海域重力异常场
二、首次以最大尺度展示了中国全海域磁力异常场
三、首次获得了最大尺度中国全海域海底沉积物类型展布情况
四、首次构建了最大尺度中国全海域区域构造特征
五、系列图的编制完成,极大促进了海洋地质学发展,造就了一批海洋地学专家
六、系列图的应用,支撑了海洋主权与权益维护,保障了海域规划、促进了教学与科研工作
053 1: 200万南海地质地球物理图系(简介)
一、技术创新
(一)首次编制南海三维地形图和晕渲地形图
(二)系统命名了海底地理实体
(三)首次采用叠置法和透视法编制地质图
(四)首次应用沉积地层重力效应改正技术,编制了莫霍面深度数值图
二、主要认识
(一)全面总结了南海沉积物分布规律,首次指出了南海蒙脱石、有孔虫砂等资源有利远景区
(二)揭示了南海海底地层的分布规律
(三)精细刻画了主要构造边界,为深入探索南海边缘海形成演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四)重新圈定了中-新生代沉积盆地范围,首次发现了中沙海槽深水盆地,为油气资源勘探部署提供重要参考
三、成果转化应用
(一)为“蛟龙号”和“海马号”下潜试验选址提供服务
(二)主动服务海底重大工程建设
(三)成果图件已应用于国家油公司勘探开发部署工作
(四)成果图件已被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推广使用
四、人才培养
五、新计划
(一)编制南海更大比例尺系列图件
(二)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加强与沿线国家地质地球物理填图合作
(三)公开南海地质资料,普及海洋地质知识,扩大海洋科学的影响力
海域资源调查
054 中国海洋油气资源报告
一、新增远景资源量68亿吨油当量,进一步证实我国海域新区新层系油气勘探潜力巨大
二、新发现和落实8个油气远景区、8个有利区带,为开展勘探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首次在南黄海崂山隆起发现中-古生界含油气新层系,圈定3个远景区和1个有利区带
(二)查明东海陆架盆地油气新区新层系的分布范围,圈定1个远景区和1个有利区带
(三)发现台湾海峡盆地西部3个大型三角洲-深水扇沉积体系,落实2个远景区和4个有利区带
(四)发现南海北部深水区5个新生代沉积盆地,圈定1个远景区和2个有利区带
(五)首次系统开展南海北部中生界油气调查,圈定1个远景区
三、锁定重点目标,为实现油气资源调查突破奠定了重要基础
(一)南黄海锁定海相古生界钻探目标
(二)台湾海峡西部锁定新生界钻探目标
(三)南海北部锁定深水区钻探目标
四、基础研究取得重要进展,丰富和发展了海洋油气地质理论
(一)南黄海海相中-古生界油气地质认识取得新突破
(二)中生代“大东海”地质新认识为油气远景区的圈定指明了方向
(三)南海北部中生代构造演化论的提出为油气勘探研究提供了依据
五、技术创新成果丰硕,海域深部地震探测技术获重大突破
(一)“长排列大容量”技术显著提高了地层探测深度,开拓了南海北部油气勘探新领域
(二)“高富强”地震技术提高了地层内幕结构探测能力,首次发现南黄海崂山隆起海相中-古生界新层系
六、有效服务国家矿政管理,引领和带动了海域商业性油气勘探
七、打造了我国海洋油气高科技团队,培养了一批顶尖人才
八、下一步重点工作
055 中国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报告
一、圈定了我国海域和陆域天然气水合物的成矿区带,初步摸清了我国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家底
(一)在南海北部海域圈定了6个天然气水合物成矿远景区、19个成矿区带、25个有利区块、24个钻探目标区,预测远景资源量达744亿吨油当量
(二)在青南藏北冻土区优选出了9个天然气水合物有利成矿区块,预测陆域远景资源量达350亿吨油当量
二、在南海海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找矿成果,经钻探发现了2个超千亿方级天然气水合物矿藏
(一)2007年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首次钻获天然气水合物,使得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印度之后第4个通过国家级研发计划在海底钻获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的国家
(二)2013年在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东部海域首次钻获高饱和度水合物,首次钻探证实超千亿方级天然气水合物矿藏
(三)2015年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实现水合物钻获成功率100%,再次钻探证实超千亿方级天然气水合物矿藏,选定了钻探试采井位
三、陆域天然气水合物找矿取得重大发现
(一)青海祁连山木里地区钻获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使我国成为首个在中纬度高原冻土带钻获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的国家
(二)青南藏北冻土区发现天然气水合物重要找矿线索
四、成功实施了陆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初步制订了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方案
(一)在青海祁连山冻土区成功实施陆域天然气水合物试开采,采用降压法和加热法成功将地下130~400米处的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出天然气
(二)针对南海天然气水合物矿藏特点,通过试采目标井位优选、试开采技术研发、试开采平台装备工艺和试开采安全、环境监测评估四轮驱动,制订了我国海域试验性开采实施方案
五、基础理论研究与技术装备研发实现重大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一)创新性地提出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两个成矿区带,有力指导了我国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评价、勘探找矿以及理论研究
(二)系统形成了海域天然气水合物控矿、成矿、找矿理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三)建立了服务于天然气水合物调查-钻探-试采各环节的环境评价体系
(四)天然气水合物调查装备和技术研发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五)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的测试技术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六)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六、“十三五”我国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的四项重点任务
(一)继续开展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进一步评价资源潜力
(二)加快天然气水合物试开采进度,推动产业化进程
(三)推进天然气水合物装备与基地建设,增强勘查开发能力
(四)加强科技创新,推进国际合作
056 中国近海矿产资源报告
一、首次完成我国近海重点区域海砂、砂矿资源家底调查
(一)南海珠江口区
(二)黄海成山头区
(三)东海舟山区
(四)渤海辽东湾区
(五)台湾海峡西岸区
(六)海南岛浅海砂矿区
(七)浙江舟山海域海底淡水资源调查区
二、海砂资源潜力调查在服务国土资源部和地方政府矿政管理、支撑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以及服务企业等成果服务应用转化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一)服务国土资源部矿政管理
(二)服务地方政府矿政管理
(三)支撑国家重大工程建设
(四)引领了商业性投入
三、编制完成了中国近海海砂资源调查技术规范、海砂(建筑用砂)地质勘查规范和滨海砂矿地质勘查规范,为近海矿产资源勘查与评价提供了统一的技术方法要求
四、提高了海洋矿产资源调查与评价的技术能力,建立了我国海洋矿产资源调查与评价的技术体系,创建了近海矿产资源调查专业化队伍
五、建议
057 国际海底矿产资源地质调查报告
一、调查取得一批宝贵实测资料,为我国在国际海底成功获得两块优质矿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开展多金属结核资源战略调查,确定资源富集区,为我国获取第一块国际海底矿区发挥重要作用
(二)实施多金属结核矿区资源勘探,圈定资源试采区,为资源开发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开展富钴结壳资源调查,圈定两大资源富集区,为我国成功获取富钴结壳矿区发挥主力作用
二、超前谋划部署,开展国际海底稀土资源调查与研究,在中太平洋和西太平洋国际海域首次圈定深海稀土资源远景区
三、实施我国首台载人潜水器“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选址调查,为5000米级和7000米级海试提供重要保障
四、积极参与国际海底事务,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显著提升了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五、坚持创新驱动,形成了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深海矿产资源调查技术、装备体系
(一)取得4方面主要创新性成果,丰富了深海成矿理论、资源勘查评价方法和调查手段
(二)形成了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深海矿产资源调查技术装备体系
六、形成了一支一流的深海矿产资源勘查与评价的专业化创新团队,培养了一批优秀专业人才
第三篇 服务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重大工程建设
京津冀协同发展区
058 支撑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地质调查报告
一、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6大有利资源环境条件
(一)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为188亿立方米/年,地下淡水质量总体较好,是支撑区内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城乡生活用水的主要供水水源
(二)调查表明99%以上耕地无重金属污染,调查发现富硒耕地284万亩、绿色优质耕地1978万亩,有利于发展生态农业和特色优质农业
(三)浅层地温能和水热型地热能资源丰富,每年可开采热量折合标准煤3.43亿吨,可以替代87%的燃煤量,有利于促进节能减排和大气污染防治
(四)区域地壳相对稳定区面积占85%,场地工程地质条件总体良好
(五)326处地质遗迹可纳入环首都国家公园规划建设
(六)地质调查工作可为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区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供有力支撑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关注的8个重大地质问题
(一)区内分布31条主要活动断裂带,可能直接影响城市发展和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规划建设及运行安全
(二)平原区地下水超采量为18亿立方米/年,其中深层地下水超采面积占平原区面积的67%,诱发了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
(三)区内分布9350平方千米的严重地面沉降区,直接影响城市和重大线性工程规划建设及运行安全
(四)唐山市规划区存在地面塌陷易发区,城市规划建设应予以高度关注
(五)大规模填海造陆影响海域工程地质稳定性
(六)风暴潮、海平面上升等因素叠加,增加了沿海产业带重大工程运行安全风险
(七)局部地区地下水和耕地受到严重污染,建议调整土地用途,加强水土污染监测与科学修复治理
(八)区内分布有1287万亩环境地质问题突出的土地,建议通过轮作休耕、退耕造林、退耕还湿、生态环境修复治理等综合措施,科学合理利用与保护土地资源
三、“十三五”支撑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地质工作设想
059 京津冀地区国土资源与环境地质图集(简介)
长江经济带
060 支撑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地质调查报告(2015)
一、支撑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四大有利资源环境条件
(一)长江经济带无重金属污染耕地4.5亿亩,绿色富硒耕地1836万亩,有利于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发展
(二)长江经济带页岩气可采资源量15.5万亿立方米,占全国62%,有利于打造清洁低碳能源产业带
(三)长江经济带浅层地温能和热水型地热资源丰富,每年可利用热量折合标准煤2.4亿吨,相当于2014年燃煤量的19%,有利于促进城市节能减排和地热相关产业发展
(四)长江经济带锂、稀土等战略矿产资源储量大,有利于推进新材料、高端制造、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发展
二、长江经济带发展需要关注的4个重大地质问题
(一)过江通道地质适宜性评价
(二)高速铁路规划建设地质安全评价
(三)大型城市群面临的主要地质问题
(四)绿色生态廊道建设需要关注的地质问题
三、“十三五”支撑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地质工作设想
061 支撑服务长三角经济区发展地质调查报告
一、支撑长三角经济区发展的四大有利资源环境条件
(一)长三角经济区沿海滩涂面积1.32万平方千米,其中,可作为后备土地资源的滩涂面积5564平方千米,开发潜力巨大
(二)长三角经济区地下岩盐探明储量2688亿吨,淮安盐矿储量居世界前列,岩盐开采可形成的盐穴空间巨大,有利于打造国家地下盐穴战略储油储气库基地建设
(三)长三角经济区每年可利用地热资源量折合标准煤1.22亿吨,浅层地温能利用工程1300多处,有利于促进城市节能减排和地热相关产业发展
(四)长三角经济区非金属矿产优势明显,叶蜡石、明矾石、凹凸棒石等10余种资源储量全国第一,温州苍南明矾石矿储量世界第一,有利于推进非金属新材料产业发展
二、长三角经济区发展需要关注的3个重大地质问题
(一)长三角经济区土壤重金属污染面积0.74万平方千米,地下水32%不能饮用,建议加强土壤和地下水质量调查,抑制耕地和地下水质量下降
(二)长三角经济区地面沉降总体趋缓,但局部仍呈发展态势,累计地面沉降量大于200毫米区域超过2万平方千米,建议加强地面沉降监测预警和风险管控,优化城镇和重要基础设施布局
(三)长三角经济区沿长江港口、大桥及过江隧道开发建设需关注活动断裂、崩岸等地质问题隐患,规划的14座过江通道中,7座地质适宜性较差,建议针对相关地质问题,进一步开展地质勘查,合理确定通道位置和过江方式
三、“十三五”支撑服务长三角经济区发展地质工作设想
062 支撑服务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地质调查报告
一、支撑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发展的五大有利资源环境条件
(一)苏南无重金属污染耕地1108.6 万亩,绿色富硒耕地17.2 万亩,有利于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主要农产品优势区,促进特色农业发展
(二)苏南地下空间资源丰富,开发适宜性较好,是解决土地紧张,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途径
(三)苏南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总量为每年45.3亿立方米,地下淡水可开采资源量每年34亿立方米,有利于保障工农业发展及应急供水安全
(四)苏南地热及浅层地温能资源每年可利用热量折合标准煤约3714.4万吨,相当于2014年燃煤量的22.8%,开发潜力大,有利于节能减排,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五)苏南地区特色山体资源保护区面积为1289.56平方千米,且有48处重要地质遗迹点,有利于发展旅游产业,促进绿色经济增长
二、制约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发展的4 个重大资源环境问题
(一)苏南地区土地开发强度达28.04%,已经逼近“30%”国际警戒线,现有建设用地存在诸多地质安全隐患。应加大建设用地潜力挖掘及安全性评价
(二)苏南地区重金属污染耕地面积160.4万亩,占全区耕地面积的12.6%,应加强污染耕地的监测、评估及修复治理
(三)苏南地区浅层地下水水质总体较差,以Ⅳ类水和Ⅴ类水为主,663组水样超标率达70.1%,应加强地下水水质监测及地下水污染防治
(四)苏南地区地面沉降地质灾害发育,地面沉降面积达7000平方千米,应加强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控
三、“十三五”支撑服务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发展地质工作建议
063 支撑服务皖江经济带发展地质调查报告
一、支撑皖江经济带发展的四大有利资源环境条件
(一)皖江经济带区位优越,拥有较好的土地资源优势,平均土地开发强度为12.9%,发展空间大,有利于承接产业转移和城镇化建设
(二)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深部及老矿山外围找矿潜力巨大,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23处,建议加强深部找矿和已知大中型矿床外围勘查,为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支柱产业提供资源保障
(三)土地质量总体较好,绿色土地面积4.19万平方千米,富硒特色土地面积5120平方千米,建议充分利用绿色土地和富硒土地资源,推进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开发
(四)地热、浅层地热能、页岩气等清洁能源资源丰富,探明地热流体每年可采热量折合标准煤149万吨,浅层地热能每年可利用量折合标准煤2964.8万吨,相当于2014年皖江地区燃煤量的40.8%,页岩气预测资源量5.76万亿立方米,建议加大区域清洁能源勘查和开发利用力度,促进城市节能减排,创建绿色经济发展模式
二、皖江经济带发展需要关注的3个重大地质问题
(一)拥有各类矿山2508个,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突出,截至2015年,发生采空和岩溶塌陷面积72.45平方千米,矿山开采共压占毁损土地资源407.41平方千米,建议加强机理研究,加大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建设绿色矿山
(二)皖江经济带港口航运工程、引江济淮工程等重大工程及沿江产业带规划建设应重视岸线资源综合利用,防范崩岸、岩溶塌陷、活动断裂等环境地质问题
(三)规划的17座过江通道中,15座地质适宜性良好,2座地质适宜性一般,建议针对沿江崩岸、活动断裂、软土环境地质问题进一步开展地质勘查,合理确定通道位置和过江方式
三、皖江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工作的部署建议
064 支撑服务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地质调查报告
一、支撑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五大有利资源环境条件
(一)无重金属污染耕地1.2亿亩,绿色富硒耕地2056万亩。建议将优质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推进鄱阳湖平原、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西部现代农业基地建设,加大汉江流域等富硒土地开发利用
(二)河湖湿地面积1.98万平方千米,湿地环境总体良好,但仍然存在湖泊萎缩、湿地退化等现象。建议加强湖泊湿地保护力度,加强地下水动态监测,评估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运营对湖泊湿地的影响
(三)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地壳稳定性总体较好,水资源丰富,适宜重大工程规划建设与产业布局
(四)长江中游城市群页岩气等油气资源调查获得突破;沉积盆地型中低温地热流体每年可利用资源量折合标准煤141.6万吨,浅层地温能每年可利用资源量折合标准煤3453.5万吨,建议加强新能源开发利用,强化能源保障
(五)矿产资源品种多,铜、钨、磷、稀土等矿产储量大,适宜矿业发展和相关产业
二、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需要关注的重大地质问题
(一)长江中游城市群岩溶塌陷发育,16个重点城市、307千米高铁线路、137千米长江岸带受岩溶塌陷威胁。应加强区域岩溶塌陷调查评价和地下水动态监测,强化岩溶塌陷易发区城市建设用地管制,防范岩溶塌陷
(二)长江中游岸线2031千米,总体稳定,湖北荆江和江西九江段存在崩岸、管涌等重大地质隐患。建议沿江产业带规划建设应重视岸线资源综合利用,加强河势监测,强化护坡和岸堤工程
(三)长江中游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突出,环境影响严重区面积5000 平方千米,污染土壤516平方千米,采空塌陷148处。建议加大矿集区地质环境综合治理,推进绿色矿山建设
三、“十三五”时期重点工作
065 长江经济带国土资源与重大地质问题图集(简介)
泛珠江三角洲地区
066 支撑服务珠三角经济区发展地质调查报告
一、珠三角经济区地下水、地热、地质遗迹等资源丰富,保有富硒优质耕地203.7万亩,开发潜力较大;工程地质条件总体较好,91%以上的区域适宜城镇与基础设施建设;海岸带资源丰富,利用程度较高,有待优化开发
(一)珠三角经济区地下水资源总量每年1.5×106万立方米,开采程度低,潜力较大,后备、应急地下水水源地、远景区24处,允许开采资源量每年1.0×105万立方米,建议优化区内水资源供给结构,适量开采地下水,配套应急供水设施
(二)珠三角经济区优质耕地238万亩,占保有耕地的24.2%,其中富硒优质耕地203.7万亩,占优质耕地的85.6%,建议严格实施“红线”保护,在集中连片区打造富硒绿色农业现代化产业基地
(三)珠三角经济区水热型地热资源较丰富,可开采量较大,开发程度较低,潜力较大,存在干热岩远景区。建议促进地热能梯级开发,建立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开展干热岩勘查
(四)珠三角经济区地质遗迹资源丰富,种类较多,呈“三区一带一中心”分布,目前利用程度较低,开发潜力较大,建议优化资源配置,在推进有序开发的同时,加强资源保护
(五)珠三角经济区区域工程地质条件较好,91%以上的区域适宜城镇与基础设施建设,但在局部地区需关注岩溶塌陷、活动断裂、球状风化花岗岩、软土、液化砂土等不良地质问题
(六)海岸带滩涂资源丰富,利用程度高,建议实施优化开发,重视海岸带生态功能恢复重建
二、局部地区需关注岩溶地面塌陷、水土污染和软土地面沉降等重大环境地质问题
(一)珠三角经济区岩溶塌陷易发区1937平方千米,106段186千米的线性基础设施和白云机场扩建等重大工程存在岩溶塌陷安全隐患。建议加强岩溶塌陷灾害防控,《珠江三角洲全域规划》中应充分考虑岩溶塌陷要素
(二)珠三角经济区软土分布面积达11187平方千米,其中厚度大于10米的面积达2846.3平方千米,对115段999千米长的浅基础线性工程构成威胁
三、“十三五”支撑服务珠三角经济区发展地质工作设想
067 西南岩溶石山地区重大环境地质问题及对策研究
一、西南石漠化总面积由1999年的11.35万平方千米减少到2014年的9.25万平方千米,石漠化综合治理取得初步成效,但问题依旧严重,建议继续因地制宜进行石漠化综合治理
二、全国90%以上的岩溶塌陷发生在西南岩溶地区,防灾减灾形势严峻,建议加强精准调查,服务重大工程建设
三、西南岩溶地区旱涝灾害频发,最大年干旱面积达7.6万平方千米,内涝总面积4400平方千米,建议查明岩溶地下水系网的分布及运动方向,建立长远抗旱防洪机制
四、西南岩溶区1.3万千米地下河面临变成“下水道”的威胁,建议加强调查监测,研究污染物快速识别和修复治理技术,保护地下河生态系统
五、西南岩溶地区近2000座水库渗透,导致水利工程失去蓄水和调节功能,影响对已存在的严重渗漏区进行筑坝堵截
六、研究成果在国家“西南岩溶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中发挥积极作用,其提出的地下水污染问题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
七、“十三五”重点任务
显示更多

暂无评论
评论内容:
提交取消
开始评论
购买用户 商品名称 购买数量 购买时间
  • 相关图书

地质找矿若干重要问题调查研究

作者:张彦英,余养力,樊笑英,王希凯...

出版社:地质出版社

开本: 787×960 1/16开  页数:526

¥60.00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

作者:谢国刚,关会梅,李莉,王超,赵...

出版社:地质出版社

开本: 889×1194 1/16开  页数:262

¥600.00

二十世纪中国化探(1950~2000)

作者:谢学锦

出版社:地质出版社

开本: 787×1092 1/16开  页数:618

¥82.00

中国地质勘查工作现状分析与发...

作者:全国地质勘查规划编制研究组

出版社:地质出版社

开本: 889×1194 1/16开  页数:440

¥128.00

友情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京ICP备1302094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929号
×

自然资源图书馆 企业服务试用申请

×

联系我们

平台承办单位:中国大地出版社有限公司、地质出版社有限公司

平台负责单位:中地数媒(北京)科技文化有限责任公司

网站维护电话:(010)21743566-8028

网站维护邮箱:zdsmcpyf@163.com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丰台北路18号院恒泰广场-A座

如果您发现网站有内容不能阅读或者其他错误,请通过上述网站维护邮箱或电话及时告知我们。感谢您对我部网站的支持和关注!